• 做“种子”研究

    在心理学,甚至所有其他学科中一个常用的推进研究的方法就是,把研究做的“更加精致”。最初在某个领域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新范式的研究,肯定是很有创造性的,后来就有无数研究试图复制这个“种子”(其英文seminal,译为“重要的,有繁殖力的”,这似乎更好理解)研究。
    2011-04-26
  •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致谢”:导师的“难点”

    0每每给学生审改学位论文,都觉得其“致谢”部分是个“难点”。说它难,并非是学术上有多难,主要是“难为情”——人家对老师以及周围的人已经千恩万谢了,怎么还能指摘、修改别人的谢词呢?!为此,这部分就一次通过了,我很少再提修改意见,然而心中总觉不快。虽不好给每个学生修改“致谢”了,这里
    2011-05-02
  • 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吗?

    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2011-05-02
  • [转载]课堂教学并非演讲或表演:好课的标准

    我在观看一些优秀教师的示范教学光盘或现场观摩课时,常有的感受是:这堂课教学设计天衣无缝、内容逻辑密不透风、时间安排分秒不差、课堂秩序井然有条。这些所谓的“溢美”之词,不仅是我的感受,也被很多专家评委用来褒扬上课教师。
    2011-05-05
  • “翻译”千古事

    刚收到我学生的邮件,告诉我看翻译的书,很困难,遇到很多奇怪的术语译法,她就按照我原来给他们讲的,去看原著了。我鼓励研究生看原著,我坚信一手的总比二手的好。
    2011-05-09
  • 我们毕业了

    又有一批学生参加了毕业典礼。我的一位研究生骄傲地告诉我,“老师,我们毕业了”,我猜测,她给我讲这话时,一定是满心欢喜,也一定是满腔感慨,悲欣交集啊。我指导的两位学生毕业了,真是为她们高兴。
    2011-05-21
  • 老外有时也不靠谱

    前一段时间和在美国工作的华人同行合作的文章,投了美国一份刊物。主编至少两次明确表示文章已经被接受了。可拖了半年后,老外主编居然又说:最近仔细阅读了那篇文章,发现不太适合,只好退稿……如此云云。
    2011-05-21
  • 讲课小窍门--兴奋点

    讲过大课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开讲才十几分钟,自己还在亢奋, 学生中却已经有人眼神迷离, 快要进入睡眠第一期了. 这当然是合理的自然现象, 因为人类集中注意力只能有一分钟左右, 能挺十分钟已经挺难为人家孩子的了。
    2011-02-04
  • 关于PI制度

    据我所知,PI制度兴起源于二战之后美国政府大幅度增加给科研和工程发展的经费的年代。那时增加经费的办式不是向每个已有的研究单位多提供多少钱,而是向每个有好想法并有能力研究这个想法的个人发放一笔基金(grant). 
    2011-02-12
  • 春晚金鱼是由磁铁指引的吗?

    刚才看了北京台对傅炎东父子的采访,傅否定鱼体内有磁铁的传闻,但他的证据却很没说服力。后来老傅一句话说漏嘴了:他说春晚因为这个节目没有备播录相,差点被毙掉。
    201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