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课堂教学并非演讲或表演:好课的标准

2011-05-05 14:13 · xincmu

我在观看一些优秀教师的示范教学光盘或现场观摩课时,常有的感受是:这堂课教学设计天衣无缝、内容逻辑密不透风、时间安排分秒不差、课堂秩序井然有条。这些所谓的“溢美”之词,不仅是我的感受,也被很多专家评委用来褒扬上课教师。

课堂教学并非演讲或表演:好课的标准

我在观看一些优秀教师的示范教学光盘或现场观摩课时,常有的感受是:这堂课教学设计天衣无缝、内容逻辑密不透风、时间安排分秒不差、课堂秩序井然有条。这些所谓的“溢美”之词,不仅是我的感受,也被很多专家评委用来褒扬上课教师。

然而,我总觉得这种课的真实效果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美”,其美中不足在于,把真实的课堂变成了“表演”。

首先,是演员问题。课要上得如此分毫不差,必然是由教师或教师们(比如教研室一组教师)事先精心导演,主讲教师担当主角,而学生只有配角的份,学生的任务只是关键时刻配合完成老师的要求。由于教师对课堂严密的把握和控制,课自然显得完美无缺,但关键的问题是,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多少,他们的理解深入了多少?这些问题往往是评课专家和主讲教师很少顾及的问题。

其次,是观众反应问题。课堂既然变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自然也就成了观众;虽然学生也是配角,但主要任务不仅是配合表演,还要跟着主角“学着点”。评价电影好坏,可以用“叫座”与“叫好”来评定。然而,“叫座”又“叫好”的课是不是好课呢?课堂上学生的出勤率是有纪律保障的,“叫座”一般不成问题。当老师问学生“大家懂了吗”或“还有什么问题吗”之类的话时,学生通常会给一个满意的回答,“叫好”似乎也不成问题;即便有一两个同学想说“不明白”,其微弱之声也被全班“异口同声”(也有异声)的肯定回答淹没了。然而,这种好看而花哨的表演课,并没有真正提供师生交流和学生思考的机会,学生只是应和者,而不是思考者,学生是老师表演时微不足道的配角,而不是学习的主体。

最后,是专家评定的误导。通常评课的基本标准至少是课堂不能“漏洞百出”,然后才是教学的艺术性与创造性问题。为此要让上课显得完美精致,事先要精心排练。这样,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较高的熟悉度,教学中自然遇不到多少疑难或障碍,不会给老师找麻烦,老师可以按部就班地完成教案设计的教学内容和环节。而事实上,真正的课堂教学很难总是表演得如此流畅,学生要和老师进行实质性的交流,而不是随声附和。只有老师能随机应变,根据学生的问题给予恰当的点拨、重新调整教学思路时才真正体现教学的创造性与艺术性。然而,这些表演痕迹很重的示范课,虽然没有大的漏洞,但也没有体现出教学的机智与创造。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真正有效的教学不应该是一种教师为中心的表演,也不是仅仅为了设计得“丝丝入扣”,不出纰漏,或者为了学生群情激昂的应和,而是要促进学生有效的知识建构。如果教师对课堂控制到滴水不漏的程度,恰恰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以及深入理解的机会。因此,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或自由度是很必要的。教学评价不应该只考察教师设计教学的严格有序程度,更要从学生知识建构的角度设定切实有效的评价指标。总之,良好的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张弛有度,以学生知识建构为导向。教学不同于表演,也不同于演讲。把各种教学方式、教学行为都演练得完美无缺,并不见得是良好的建构主义教学。【辛自强(2006):《知识建构研究:从主义到实证》摘录片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