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 Mater:施加磁场可引发癌细胞凋亡

    韩国研究人员借助磁场,可引发癌细胞程序性死亡,而不会伤害无辜的健康细胞,为癌症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法。这项研究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
    2012-10-12
  • 陈赛娟等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白血病研究上获得新发现

    陈赛娟院士在权威杂志《血液》(Blood)上发表了一篇题为“Mutation associations in RA-defiant APL”的文章,概述了爱因斯坦医学的Gallagher等人获得的一项关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新研究发现,揭示了PML-RARα突变、FLT3突变和其他染色质异常(ACAs)在复发性APL中的关联。
    2012-10-12
  • 干细胞研究获诺奖 或开启4000亿美元干细胞产业大门

    研究干细胞的山中伸弥以“极快”的速度获得诺贝尔奖,正暗合了干细胞产业的巨大前景。据美国专家预测,全球干细胞医疗近两年的潜在市场规模大约为800亿美元,2020年前后可达4000亿美元。
    2012-10-12
  •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最常见问题解答

    201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发给了两位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研究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的科学家。“诱导多能干细胞”也因此作为一个专业的生物学名词出现大众面前。本文列举解答了有关诱导多能干细胞最常见的几个问题。
    2012-10-12
  • 研究发现癌细胞借助粘附分子从原位转移至新组织

    麻省理工学院癌症研究人员揭示了一些细胞粘附分子在肿瘤细胞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当癌细胞具有转移性时,细胞可以通过一些粘附分子粘附到正常健康组织。该研究提供了潜在的新的癌症药物治疗靶标。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10月9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2012-10-15
  • 新纳米技术在磁场下诱发癌细胞程序性死亡

    韩国研究人员通过施加磁场触发“死亡信号”,氧化铁纳米粒子结合在抗体,后者黏着在 “死亡受体4”(DR4)上,在磁场下聚成一团的纳米粒子激发被称为“死亡信号”的自然反应,从而导致癌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自然—材料》杂志上。
    2012-10-12
  • iPS技术能够数周内检测帕金森氏症的征兆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和顺天堂大学的科学家用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皮肤细胞培养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并首次再现了患者脑内出现的异常蛋白质蓄积。这一研究能够检测该病的征兆,通常它的发病需要数十年时间。
    2012-10-12
  • 同性生育有望实现:利用干细胞培养精子卵子

    干细胞的研究已经引起科学界的极大兴趣,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它和生育和基因方面存在的紧密联系。然而,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生育挑战面前,这一方面的研究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其中尤其引发严重争议的是使用干细胞技术实现男同性恋群体生育问题的研究。
    2012-10-12
  • Nature:美国科学家发现最小最快RNA开关

    RNA被称为细胞内的“瑞士军刀”,可以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并变化成多种形状。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了迄今最小、最快的RNA分子开关,这种稀有的、转瞬即逝的结构可提供新的药物靶标,为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以及抗生素药物提供重大帮助。
    2012-10-12
  • Cell:美科学家发现诱导干细胞ips的新遗传标记

    麻省理工学院和怀特海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找到了新的遗传标记,可以让多能干细胞诱导过程变得更有效,使科学家能预测哪些处理过的细胞可以成功地转变为多能干细胞。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产生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新因子组合,相关研究发表《细胞》杂志网络版上。
    20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