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PS技术能够数周检测帕金森氏症的征兆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和顺天堂大学的研究人员10月10日宣布,他们用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皮肤细胞培养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并首次再现了患者脑内出现的异常蛋白质蓄积。
帕金森氏症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手脚震颤和身体僵硬等,并发认知障碍的概率很高。该病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病因之一是脑部分泌神经传递物质多巴胺的神经细胞减少。
研究人员用一名70多岁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皮肤细胞,培养出了iPS细胞,并令iPS细胞分化形成神经细胞。经过分析,他们发现神经细胞内出现了与发病相关的异常蛋白质蓄积。
这名患者去世后,研究人员在调查其脑部时,发现了同样的蛋白质蓄积,从而确认由iPS细胞发育成的神经细胞准确再现了患者生前脑内的情况。
研究小组带头人、庆应义塾大学教授冈野荣之指出,帕金森氏症要经过数十年时间才会发病,而通过在试管内培养神经细胞,数周时间就能检测出疾病的征兆。
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弄清帕金森氏症的发病机制,并有助于该病的早发现和早治疗。
延伸阅读:日本开发帕金森氏症新疗法
日本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宣布,该机构研究人员利用与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相关的生物技术,在灵长类动物身上进行治疗帕金森氏症的实验,效果显著,这一成果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帕金森氏症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疾病。与人体脑部的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减少有关。主要症状包括震颤、动作迟缓、肌肉僵硬等。
京都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iPS细胞制作出能产生多巴胺的神经细胞,然后将这些神经细胞移植到患有帕金森氏症的猴子脑部,结果确认在至少半年时间里,这些神经细胞一直存活,并持续释放多巴胺,大大减轻了患病猴子的症状。
据研究人员介绍,这也是在灵长类动物身上进行的相关实验中,首次取得这一成果,这将进一步推动相关研发,并最终造福帕金森氏症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