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ure报道指出:通过口服抗体,能有效预防肠道疾病

    “抗体的聪明之处恰恰在于不直接杀死细菌,这些细菌通常会导致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抗体的做法是阻止细菌与宿主细胞接触、与其他细菌接触、或者与其他病原体接触,”本文的通讯作者之一、ETH Zurich 微生物学教授Wolf-Dietrich Hardt说道。
    2017-04-21
  • Nature重磅:人类脐带血让衰老小鼠更聪明

    2014年,斯坦福大学神经学家Tony Wyss-Coray发现,反复输入年轻血浆能够使老年小鼠的大脑变年轻。4月19日, Tony Wyss-Coray的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年轻血液的抗衰老效应。研究发现,人类脐带血中的蛋白质TIMP2可以改善老年小鼠的大脑功能。
    2017-04-21
  • 娶个做科研的老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予一己真心,盼一生偕老”。这句话说出了多少人的愿望啊。假如娶一个做科研的人当老婆,会有什么好处呢?
    2017-04-23
  • 论文署名“讲人情”,中国学者真的更严重吗?

    论文署名对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但鲜有人注意到,不同国家作者的署名“习惯”也略有不同。近期发表于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的一篇论文(Culture and Unmerited Authorship Credit: Who Wants It and Why?)指出,“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科学家更倾向于考虑学术贡献以外的因素。
    2017-04-23
  • 美国“三亲宝宝”更多细节被披露,但父母拒绝了长期观察的请求

    去年,美国的一家生育诊所宣布他们使用一项颇受争议的技术——混合三个人的DNA培育出了一个男婴,这立刻引起了科学家们的警觉。一些科学家基于伦理原因反对这种做法,一些则质疑该诊所所长张进医生在科学方面的主张。
    2017-04-20
  • 将DNA分割成液滴,新型血液检测给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的血液检测方法,用于识别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SCLC)的特定基因突变。这种方法主要是基于将DNA分割成液滴,从而检测血液中特定的循环肿瘤DNA突变和RNA变异。这种方法还有一个亮点就是:从收集样品到生成结果只需要72小时。
    2017-04-20
  • 好医友—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药品Erlotinib

    Erlotinib可试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化疗方案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三线治疗,基于国外一项Ⅲ期临床研究结果得出。本品必须在有此类药物使用经验的医生指导下使用,并仅在国家临床试验药理基地或三级甲等医院使用。
    2017-04-26
  • MIT 大牛用尿布材料将大脑尺寸扩大了 20 倍

    近日,《自然》子刊《Nature Method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而它立刻得到了《科学》官网的报道,这是重磅新闻才能享受的殊荣。这则被两家顶尖学术期刊共同关注的研究出自 MIT 的著名科学家 Ed Boyden 教授之手。他的团队发明的“大脑倍增术”将大脑尺寸扩大了 20 倍,让神经学家能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以极高的分辨率观察大脑结构,甚至清晰地分辨出不同的突触蛋白。
    2017-04-20
  • 全基因组扩增实现97%覆盖率,遗传病基因变异检测更灵敏

    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刊登了哈佛大学华人科学家陈崇毅课题组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一种名叫“转座子插入线性扩增”(LIANTI)的技术,首次实现了全基因组的线性扩增。
    2017-04-20
  • 专访胡文辉教授:搭乘CRISPR快车,导弹式靶向剔除潜伏HIV

    艾滋病病毒很狡猾,它们会将自己的遗传物质整合至CD4+T细胞形成病毒库,以休眠的状态长期存在于患者体内。“永久性治愈”艾滋病需要解决潜伏的HIV。近期,来自于美国天普大学医学院的胡文辉教授团队提出了新的思路:他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剔除”人源化小鼠多个器官中潜伏的HIV。
    2017-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