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你的工资没有他高?科学家高薪的秘密是什么?

    即便如此,一些科学家得到的报酬还是比另一些科学家多。为何你不能成为其中一员呢?虽然许多报告——包括《自然》两年一度进行的薪资和态度调查——都指出世道艰难,但每个研究者都知道,或者说至少相信,身边的某位同事对科学的投入似乎不如自己,工资却高出许多。这是为什么呢?
    科学家,薪酬
    2017-08-06
  • 中青报:科学家背不起“缺乏自信”这口锅

    如果我的这篇文章写得奇臭无比,那么无论它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还是村口小卖部的小黑板上,它都首先是臭的。道理一点也不复杂。但在学术界,一篇文章发在不同地方,境遇可能天差地别。
    科学家,科研,文章
    2017-07-31
  • 她在百年前破解性别之谜,却因性别而无缘荣誉

    工作、攒钱、回归校园,43岁拿到博士学位,大器晚成的内蒂·史蒂文斯(Nettie Stevens) 在短暂的科研生涯中取得了辉煌成果。她发现了 X/Y 性染色体,终结了上千年来人们对性别决定的种种臆测,却因为没有 Y 染色体而被人遗忘。
    性别,生物,科学家
    2017-07-25
  • 她35岁进大学,39岁读博,破解性别之谜,却因性别被遗忘

    工作、攒钱、回归校园,43岁拿到博士学位,大器晚成的 Nettie Stevens 在短暂的科研生涯中取得了辉煌成果。她发现了 X/Y 性染色体,终结了上千年来人们对性别决定的种种臆测,却因为没有 Y 染色体而被人遗忘。
    博士,科学家,性别,染色体
    2017-07-24
  • 87岁袁隆平飚英语刷屏,他有位特别的英语老师

    袁隆平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他曾获得习近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多位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和高度评价。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江泽民亲自为袁隆平颁发了证书和奖金,并同他握手合影留念。其实,除了英语很好以外,今年87岁高龄的袁隆平在音乐、体育领域也有擅长的地方。
    袁隆平,水稻,科学家,英语
    2017-07-15
  • Nature:首次!“小电影”被科学家刻进了活细菌的DNA

    在活体生物的DNA中存取并读取视频信息?这不是科幻,而是正在进行的研究。7月13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上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将一部视频短片(gif图)存进了活的大肠杆菌的DNA里。
    电影,科学家,DNA,活细菌,
    2017-07-14
  • 人民日报:科技重大专项资金再松绑 报酬不能亏欠科学家

    据人民日报7月12日报道,国家在报酬待遇上不能亏钱科学家,将对科技重大专项资金使用再松绑,取消绩效支出比例限制,扩大会议差旅等费用管理自主权等。
    人民日报,科技,重大专项,资金,报酬,科学家,
    2017-07-13
  • Nature:科学家一周工作超过80小时?他们说,“全职”已足够

    近期,在《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署名Chris Woolston讨论科学家工作时间的文章“科学家职场习惯:全职已经足够了”(Workplace habits: Full-time is full enough)。
    Nature,科学家
    2017-06-06
  • 中国科学家首获“德国诺贝尔奖”洪堡教席奖

    柴继杰是自2009年该奖设立后58位获奖者中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学者,是研究蛋白质以及特定受体结构构成领域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中国,科学家,清华大学
    2017-06-03
  • 专访华人科学家纪如荣:Nature子刊揭秘PD-L1意想不到的“护癌”机制

    近日,发表在《自然》子刊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癌细胞上PD-L1分子不为人知的另一“护癌”机制:除了抑制T细胞的抗癌作用,该分子还能够通过“镇痛作用”为癌细胞“打掩护”。那么,科学家是如何发现PD-L1这一“新功能”的?这对癌症免疫疗法具有怎样的影响?日前,生物探索就这些问题采访了该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华人科学家纪如荣(Ru-Rong Ji)教授。
    专访,华人科学家,纪如荣,PD-L1,疼痛
    2017-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