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技术研究
产业动态
人物访谈
活动发布
首页
/
技术研究
/
全部
基因治疗
免疫治疗
基因检测
COVID-19
靶向疗法
AI
精准医学
生物工艺
Science:全球气候变暖 蜥蜴种类骤减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对墨西哥的蜥蜴种群进行了数十年的调查后发现,温度上升已造成该国12%的蜥蜴种群灭绝。研究人员还预测,如果全球持续变暖,到2080年时,全球20%的蜥蜴种群将灭绝。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生物学教授巴里西内尔沃与同事将他们关于墨西哥蜥蜴的野外研究与来自全球各地
2010-05-14
Ecology:蚯蚓入侵的新机制
起源于东亚和东南亚的环毛类蚯蚓与起源于欧洲的正蚓科蚯蚓是两类主要的世界性入侵蚯蚓。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外来的欧洲正蚓也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但由北至南,数量逐渐减少,而土着的亚洲环毛类蚯蚓却逐渐增多。这种南北分异的蚯蚓分布格局,可能是气候、生境和蚯蚓本身的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传
2010-05-17
PNAS:入侵植物葛增加臭氧污染
除了吞没地面和改变美国东南部的生态系统,葛还可能增加该地区的臭氧污染。这种亚洲入侵植物是在20世纪早期种植的,原本用于帮助控制侵蚀。它是一种快速生长的豆科植物,以很高的速率固定大气中的氮。由于固氮植物的入侵可能影响到土地和大气环境,Jonathan Hickman及其同事通过比较
2010-05-18
PLoS ONE :珊瑚礁生态系统受噪音污染严重
一国际研究小组发现,珊瑚幼虫和一些鱼类一样,需要依靠声音辨别方向,从而寻找到栖息地。科学家担心,日益严重的噪音污染将影响到珊瑚礁的生长,令本已十分脆弱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不堪重负”。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近日发布公报称,包括该校研究人员在内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加勒比海地区研究发现,珊
2010-05-20
PNAS:改造海洋微藻华计划或将威胁人类健康
根据一项研究,一个改造全世界海洋中的微藻华从而减少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设计方案可能让海洋被神经毒素污染。 Charles Trick及其同事报告说,为海洋施加铁肥――这种策略是为了增加生活在海洋表层水的消耗二氧化碳的生物的数量――很可能促进伪菱形藻的生长。 伪菱形藻是一个浮游植物属
2010-03-16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人类走出非洲,环境选择新骨骼基因
直立行走是人类区别于猿类的重要特征,同时,现代人类也具有很高的表型多样性。这些形态的差异很大部分是由骨骼系统塑造而成的。例如不同人群在体型、骨密度、脸型等等方面都表现出巨大差异。但是,关于现代人类骨骼系统快速进化和相应的形态多样性形成的遗传机制目前尚不得而知。 为了揭开人类表型
2010-03-18
Heredity:中国家猪驯化基因与古文化的人工选择
驯化使家养动物的部分性状与其野生祖先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毛色的变化。野生动物的毛色一般会受到自然选择的压力,而具有隐蔽(保护色)、交流(如择偶)或生理调控等功能。 然而对于家养动物来说,自然选择压力放松并被驯化过程中强烈的人工选择压力取代,使得家养动物的毛色更多
2010-03-19
夏威夷两栖毛虫 再现平行进化模式
科学家发现了几种仅见于夏威夷的毛虫在水下和陆地环境中都能正常生活。Daniel Rubinoff 和 Patrick Schmitz观察到了Hyposmocoma属的蛾的幼虫能在水下和远离溪流的干燥岩石上取食和呼吸,他们还为这种毛虫的基因测序,从而重建它们的进化史。 尽管许多昆虫
2010-03-23
AEE:气候变暖将降低蚜虫对外界环境胁迫的反应能力
在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系统中,化学信号被认为是最有效、最广泛的通讯媒介。蚜虫在遭遇天敌或外界干扰后将,会对同种其他个体产生报警反应,使其迅速逃离现场。这种经长期进化的利他信息素,在既无化学武器也没有肢体结构武器的情况下,可以说是维持生存的必要条件。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戈峰研究组以
2010-03-23
RSPB:屎壳郎―力量最大的昆虫
屎壳郎因推粪球而闻名,但直至最近,科学家才以数据证明它们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强壮昆虫:一种名为食粪金龟的屎壳郎可以推动相当于自身体重1000多倍的粪球。 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分会学报》24日刊登伦敦大学和西澳大利亚大学研究者联合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报告说,可监测到的数据显示,蜣螂目中
2010-03-25
首页
3650
3651
3652
3653
3654
3655
3656
3657
3658
下一页
末页
共
3899
页
38985
条
热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