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ll:复旦大学新技术阻断线粒体遗传病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学家团队在探索遗传性线粒体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论文于近日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细胞》。
    2014-06-21
  • “朱莉效应”搅动基因检测市场 技术或受临床应用监管制约

    基因或称DNA测序技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主要目的就是要把人体内核糖核酸中的序列解读出来,让人类能够清楚地掌握自己基因组DNA每一个基因的位置和顺序。去年,“朱莉效应”让乳腺癌、基因检测等专业医疗术语普及全球,并迅速搅动了国内相关基因检测市场。
    2014-06-22
  • 解读单细胞RNA-seq技术

    多年来,跟踪一个单细胞的转录组,超出了我们的能力。但是现在,时代已经变了,新的单细胞RNA-seq方法,可以分析大量的细胞及它们的命运。
    2014-06-23
  • 《自然》杂志公布科研机构排名

    《自然出版指数》(Nature Publishing Index)杂志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在2013年全球科研机构排名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前100名中占据50个席位。在其公布的亚太地区科研机构排名中,中国科学院首次取代日本东京大学,排名亚太地区第一。
    2014-06-21
  • NEJM:科学家发布基因测序技术临床指南

    6月19日,两位著名学者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为医生们提供了测序临床应用的入门指南,帮助他们更有效的利用这一新技术。
    2014-06-22
  • DNA测试帮助医生查出疑难病因

    本周三《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一病例,美国家庭儿童医院从患者脑脊液中搜索DNA片段,从而彻底治愈患者,这一事件标志着诊断科学的一个重大进步。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通过DNA测序来识别病原体。但直到现在,要获取对于生命危在旦夕的急诊患者有用的信息,这些程序总是显得过于繁琐。
    2014-06-23
  • 基因检测可提高癌症治愈率

    最近,美国临床肿瘤年会发布的研究结果表明,80%多的医生在肿瘤基因测试后改变了原来的治疗方式。而另一项研究也证明,接受测试的卵巢癌病人死亡率比其他患者低36%。基因检测可提高癌症治愈率
    2014-06-21
  • 食品安全需警惕食源性疾病

    “民以食为天”,人生的一大乐事就是吃。吃东西也会吃出病来,就是我们所说的食源性疾病。如何判断食物是否安全呢?有两个指标可以帮助我们: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了解这两种病菌,有利于我们了解食源性疾病。
    2014-06-20
  • FNS:多吃多酚食物有助于抗老化

    多酚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可以清除人体产生的自由基,延缓肌肤衰老;抑制胶原蛋白的分解,起到抗皱功能。而且,它还是很好的“抗癌物”。作为一种化合物,多酚存在于一些常见的植物性食物当中,如苹果、红石榴、蓝莓、洋李子和葡萄等。
    2014-06-21
  • 捐不捐赠器官 分三步走

    近些年里,捐赠器官的主力趋于低龄化,也让器官捐赠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器官捐赠有一个准备工作,是签署器官捐赠卡。有些人选择签署捐赠卡,并最终采取行动,有些人有这样的意向,暂时没有采取行动,还有些人没有这种意向。对于器官捐赠,你怎么看?
    201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