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在中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是少有研究基于全国样本调查中国肝脏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的患病率。此外,中国不同亚人群的肝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的风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尚未被研究。
2023年6月26日,北京大学李立明、Wang Bo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Liu Hui共同通讯在Gastroenterology(IF=34)在线发表了题为“Prevalence of liver steatosis and fibrosi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nd various high-risk populations: a nationwide study with 5.7 million adults in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旨在估计中国普通人群和具有潜在危险因素人群中肝脏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的患病率,为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中脂肪肝和肝纤维化的筛查和管理提供政策依据。在5,757,335名参与者中,脂肪变性、严重脂肪变性、晚期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患病率分别为44.39%、10.57%、2.85%和0.87%。患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谷丙转氨酶或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的男性参与者,其所有级别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的患病率都明显更高,而患有脂肪肝、白蛋白或血小板计数减少、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男性参与者,其纤维化的患病率也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大多数心血管和慢性肝脏疾病的危险因素是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素,除了导致纤维化的血脂异常。
总之,该研究为塑造普通人群中肝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筛查和风险分层的未来途径提供了证据。该研究结果强调,脂肪肝和肝纤维化应纳入疾病管理计划,作为筛查和定期监测高危人群的目标,特别是糖尿病患者。
肝脂肪变性常见于各种病因的慢性肝病,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病毒性肝炎和酒精相关性肝病。随着NAFLD的全球流行,肝脏脂肪变性的患病率持续上升,导致相当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口众多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中国预计将成为NAFLD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到2030年将达到3.1458亿例。有证据表明,一部分脂肪变性患者可发展为进行性纤维化,并最终发展为肝硬化,这是不良预后和死亡率的预测因素。由于脂肪肝发病率的增加以及肝硬化的高死亡率,需要采取紧急行动,优先考虑在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中早期识别和管理肝脏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特别是在中国。
肝活检仍然是肝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诊断和分级的金标准。然而,肝活检的常规使用受到其侵入性和手术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限制。在现有的非侵入性检查中,瞬态弹性成像(TE)快速简便,患者接受度高。TE也被证明在用于检测和分级脂肪变性和纤维化时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使用这种非侵入性技术,现在可以在大样本人群中评估肝脏脂肪变性和纤维化。迄今为止,很少有研究基于全国样本调查中国肝脏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的患病率。此外,中国不同亚人群的肝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的风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尚未被研究。
中国肝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患病率的地理差异(图源:Gastroenterology )
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估计TE在中国普通体检人群和不同高危亚人群中评估的不同级别肝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的患病率。第二个目的是确定中国肝脏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素。该项横断面、以人群为基础的全国性研究基于中国最大的健康检查连锁店的数据库。通过瞬时弹性成像(TE)对脂肪变性和纤维化进行评估和分级。总体和分层患病率估计在一般人群和各种亚人群与人口统计学,心血管和慢性肝病的危险因素。使用混合效应回归模型检查与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独立相关的预测因子。
在一般人群中,肝脂肪变性的患病率为44.39%(43.18%-45.61%),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肝脂肪变性在有心血管或慢性肝病危险因素的参与者中比健康人更常见。此外,2.85%(2.45%-3.26%)和0.87%(0.70%-1.03%)的参与者分别有晚期纤维化和肝硬化。
该研究还发现,男性的纤维化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60岁人群的纤维化患病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人群。有心血管或慢性肝脏疾病危险因素的参与者,所有级别肝纤维化的患病率都明显高于健康的参与者。男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ALT升高是所有级别肝脂肪变性的独立预测因素,而所有级别肝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年龄、男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ALT升高、AST升高、PLT降低、Alb降低、超声发现的脂肪肝和S3级肝脂肪变性。
综上所述,该研究发现中国存在肝脏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的沉重负担,在具有心血管和慢性肝脏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中患病率明显更高。本研究结果为在普通人群中创建肝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的识别和风险分层的临床护理途径提供了证据。此外,该研究结果还强调,在中国的高风险亚人群中,特别是糖尿病患者,脂肪肝和肝纤维化应作为筛查和定期监测的目标纳入疾病管理计划。
文章来源“i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