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预测阿兹海默病风险,准确率超84%

    近日,韩国高科技科学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Cheonan公共卫生中心的科学家们通过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开发出一项技术, 能以超过84%的准确度识别未来三年可能发展成为阿兹海默病的潜在病人。
    2017-05-05
  • 上海交大教授参与发表Science重要成果:5-羟色胺作用新机制

    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5-羟色胺能神经细胞基本上只表达一种单一的原钙粘蛋白异构体,原钙粘蛋白基因簇表达的特定异构体能决定5-羟色胺神经环路的组装和轴突空间规则排列,这揭示了原钙粘蛋白可能通过5-羟色胺能神经细胞这一单细胞类型特异性神经环路在抑郁症和自闭症等病理发生的机制。
    2017-05-06
  • 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一直以来,人们对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都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它不能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因而作用没临床基因检测那么大。近日,科研人员通过调查发现,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能够鼓励人们培养健康的饮食和锻炼习惯。
    2017-05-04
  • 华东理工大学推进肿瘤分子标志物“层层解装”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龙亿涛研究组在肿瘤分子标志物单细胞逐层成像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2017-05-04
  • 抗衰老霜真的管用吗?

    商家宣称抗衰老霜能让你的肌肤焕发青春,消除皱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抗衰老产品的活性成分,以及是否有证据证明这些成分有效。
    2017-05-04
  • 需要什么食物,其实取决于肠道微生物?

    我们知道,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受动物宿主饮食的影响。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肠道微生物也在通过一条信号通路,调控宿主的进食选择。
    2017-05-04
  • “滴血测癌”说法不准确,一滴血到底能测啥?

    4月30日,医药界被一篇题为“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测癌症,已被批准临床使用”的文章刷屏。然而对此,一些业内专家表示,“一滴血可测癌症”的说法不太严谨,过分夸大了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2017-05-03
  • 新发现:斑马鱼脑内有游离的淋巴细胞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UQ)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热带淡水斑马鱼(拥有着许多与人相同的细胞和器官),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大脑“清道夫”淋巴细胞——脑膜壁淋巴管内皮细胞(meningeal mural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 ,muLECs)。
    2017-05-05
  • Nature Genetics报道重量级发现:开启人类生命的基因

    综合理工学校洛桑联邦(EPFL)的科学家们发现,是DUX蛋白质家族点燃了新生胚胎的基因表达程序。这一里程碑式的新发现被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
    2017-05-04
  • 首个减少HIV病毒载量的在研新药初期临床成功

    5月3日,创新生物技术公司ABIVAX宣布,接受了该公司先导新药候选物ABX464的慢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俗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首次显示了体内病毒载量的减少,这是通过在外周血液单核细胞(PBMC)中的总HIV病毒DNA来测量的。
    2017-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