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博还是不读?带来启发的三段与读博有关的人生

    如果你不确定是否应该攻读博士学位,也许暂时离开学术界,花些时间去探索你的职业兴趣和目标可以帮助你确认要不要接受进一步的训练。比如,化学工程师伊恩 · 福克纳(Ian Faulkner),就是在业界工作了一年半之后才确定自己是需要读博的。
    2017-09-19
  • 病因不明共济失调—好医友中美远程会诊

    视频会诊过程中,马丁内斯博士细致询问了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病情的进展速度、有无语音语调改变、左手和腿部协调问题、有无直立性低血压、有无跌倒史、饮酒史等,并对院方所做的全面检查和疾病评估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2017-09-18
  • PNAS:卢煜明教授发表新论文,除了NIPT,游离RNA也有望无创检测了

    在近日发表在PNAS上的论文中,卢煜明教授领导的团队利用大规模的微流体单细胞转录组技术,分析了24,000多个细胞,确定了细胞类型特异的基因特征,通过血浆游离核酸的分析,研究人员能非侵入性地发现先兆子痫胎盘中绒毛外滋养层细胞的功能异常。
    2017-09-19
  • 化学控制:激素如何影响你的身心

    睾酮可以使男性秃顶?爱的激素是否存在?妊娠激素可以使大脑混乱?《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帮你去伪存真。
    2017-09-23
  • “隐形杀手”三手烟:伤脑又伤肝,接触越久危害越大

    当人们逐渐意识到二手烟危害的时候,科学家已经把目光投向“三手烟”接触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研究结果暗示这种接触刺激小鼠体内应激激素分泌,损伤肝肺,提高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并且接触时间越久则危害越大。尽管目前研究仍在动物实验阶段,但研究人员相信这一结论也将适用于人类。
    2017-09-19
  • 意外发现!Science揭示:胰腺癌中存在细菌,负责“消化”抗癌药物

    细菌影响化疗效果?来自于Weizmann科学研究所、Broad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证实,胰腺癌组织中存在某一种表达特定酶类的细菌。得益于这些酶,细菌能够“消化”化疗药物,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导致肿瘤细胞对药物产生耐药性。
    2017-09-19
  • 上海生科院揭示外周T细胞稳态维持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刘小龙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研究揭示了ARP2/3复合体聚合的肌动蛋白丝(F-actin)通过调节TCR+ endosome的运输来维持T细胞表面抗原识别受体(TCR)水平的稳定,进而维持外周T细胞的稳态的分子机制。
    2017-09-19
  • 剑桥科学家首次发现,子宫老化或许才是女性30岁以后怀孕成功率迅速降低的主

    几天前,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与Babraham研究所的Myriam Hemberger博士合作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随着母体年龄的增长逐渐老化的子宫,才是与年龄相关妊娠并发症的根本原因。同时,将年龄较大的雌性小鼠的胚胎移植到较年轻小鼠的子宫中可以使胚胎的发育恢复正常。
    2017-09-20
  • GENE DEV:关闭神经元自噬,寿命延长50%!?科学家验证“衰老起源”假说

    德国分子生物学研究所(IMB)的研究人员在理解衰老起源方面取得了突破。他们发现,自噬相关基因能促进年轻蠕虫的健康,但在却在生命后期推动了衰老进程。关闭老年蠕虫的自噬延长了寿命,神经元和身体健康也有了显著改善。
    2017-09-19
  • CRISPR编辑人胚胎 6名科学家却提出质疑

    在CRISPR/CAS9技术火热之际,6名科学家,包括美国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的Maria Jasin,在bioRxiv上发表发表论文,对“这些人类胚胎利用健康的母体DNA而不是利用这些研究人员外在提供的DNA作为模板来校正这段缺陷序列”提出异议。
    2017-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