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疗法:天生嗅觉障碍小鼠恢复嗅觉

    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利用因疗法使天生没有嗅觉的实验鼠恢复了感知气味的能力,这一实验鼠体内的IFT88基因出现了变异,影响体内细胞上一种微细纤毛的发育,导致它们的嗅觉出现问题。相关研究发表在新一期《自然.医学》杂志上。
    2012-09-05
  • 基因组测序揭露医院致死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去年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市的医疗中心共有17名病人感染了血液传染病,6人因此死亡。研究人员从病人体内和一些医院设备上取下了细菌样本,分析了不同菌株的基因组,并找到了细菌扩散的途径,成为了疾病暴发后全基因组测序在医院中的首次类似的应用。
    2012-09-05
  • 芯片上的人体加速医药研发

    科学家在一块芯片上装置若干个微缩型的人体仿生器官,构成一个“芯片上的人体”系统。利用这种新技术,科学家可在实验室模拟人体生理系统,有助于更快速地准确预测药物和疫苗的疗效,毒性以及药物动力学,加快药物研发速度。
    2012-09-05
  • 染色技术新应用可检测活体结核杆菌

    安特卫普热带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让一项已被遗忘的二乙酸荧光素活体染色技术获得了新生,该技术只对活体结核杆菌染色,能看出那些在治疗中漏网的杆菌,因此在检测出目前几乎不可治愈的耐药性结核方面取得了成功。
    2012-09-04
  • 新荧光方法通过唾液诊断肺结核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简单易行的新型肺结核检测方法,只需在检测装置中加入唾液,结核杆菌会分泌一种名为BlaC的酶,据此设计出一种能与这种酶反应的分子,两者反应后会发出荧光。相关研究发表在9月2日大的英国《自然—化学》杂志上。
    2012-09-04
  • 基因治疗领域冷冻十年再获热捧

    基因治疗是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的治疗手段,鼎盛时期曾有数百项临床试验,但由于1998年在宾州大学医学院的临床试验出现死亡事件,使得美国基因治疗项目先后在1999年和2003年被暂停或暂缓审批,投资者也纷纷撤离这一领域,基因治疗一度陷入非常悲惨的低谷。
    2012-09-04
  • 内置型仿生眼技术首次让植入者恢复部分视力

    澳大利亚失明人士戴安-亚施沃斯植入仿生眼恢复部分视力,这标志着科学家已经向成功帮助视障人士重新开始独立生活又迈进了一大步。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在进行类似研究,他们已经成功破解老鼠的神经代码(把信息传输给大脑的脉冲)。这所大学的研究人员还研制了一个修复装置,并已成功使失明老鼠的视力恢复到接近正常。
    2012-09-04
  • 2012年度吴瑞奖学金获奖名单公布

    吴瑞纪念研讨会发起于2010年,宗旨是促进亚洲生命科学发展、推动青年生物学家的事业进程。研讨会每年由一所中国或亚洲其他地区的大学或研究所主办,吴瑞奖学金从2010年开始在“吴瑞先生纪念研讨会”上颁发。
    2012-09-04
  • “百人计划”雷红星:勾画阿尔兹海默症致病核心网络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雷红星开展的“阿尔兹海默症致病机制系统生物网络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其研究论文Concerted Perturbation Observed in a Hub Network in Alzheimer"s Disease近日在PLoS ONE发表。该文通过对病人易感脑区的转录组数据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得到了在阿尔兹海默症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的核心网络。
    2012-09-04
  • Science:7个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土壤细菌中发现

    最近,由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所主持的一项研究表明:人致病菌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来源于土壤细菌。已发现至少7个抗生素抗性基因表现出基因交换的痕迹。该文章发表在8月31号的《Science》杂志上。
    2012-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