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ure:植物自交繁殖方式的演化

    植物的自花受精会造成自交退化,即自交所产后代适应性降低。但正如达尔文所预测的,当授粉者或交配对象稀少时,自交可能会受到青睐。 防止自交的主要机制是自交不亲和性识别体系,它由雄性和雌性特异性基因及修饰基因组成。 据预测,由花粉和种子传播的雄性基因的突变相对于雌性基因的突变体会居支
    2010-04-29
  • PNAS:揭示蝙蝠飞行起源的机制

    蝙蝠是翼手目动物的通称,是唯一演化出具有真正飞行能力的哺乳动物。跟鸟类进化出飞行能力一样,蝙蝠飞行能力的进化需要一系列十分复杂的形态和生理变化,因此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感叹“从不能飞的原始哺乳动物进化为能飞的蝙蝠是不可思议的”。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及其指导的博士
    2010-04-28
  • Nature Genetics: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基因表达

    研究人员发现,遗传和环境因素均能影响基因表达的变异,新成果发表在2009年12月在线出版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期刊上。基因表达通常会被研究人员用于基因活性水平的测量,被误导的基因表达会导致疾病并扰乱发育程序。此外,乡村和城市的生活方式对多种疾病的影响
    2010-04-27
  • Nature:动物身体彩色图案揭秘

    动物身体上复杂彩色图案(如贝壳、热带鱼和豹子身上的图案)的形成,对发育生物学家来说是一个经典谜题。 大多数试图解释图案信息的工作都是理论上的,着重于反应-扩散机制,按照这样的机制,可扩散性本地激发因子(形态发生素)与长距离抑制因子之间的互动被假设产生稳定的图案。但此前一直没有形态
    2010-04-22
  • Science:真核生物DNA甲基化的演化

    据4月16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一种可改变DNA的外部影响是陆地植物和动物的某种进化优势。这种化学修饰或称DNA的甲基化可使细胞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尽管它们所含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这些发现为人们就外在因子在影响基因组时所扮演的角色增添了线索,而这些外在因子并非由DNA本身所
    2010-04-18
  • Nature:英科学家首次实现人类受精卵之间的DNA移植

    英国研究人员14日说,他们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拥有一个男性和两个女性遗传物质的受精卵,这一研究将来或许可以使母亲避免把有缺陷的线粒体遗传物质遗传给下一代。但也有人担心,这一研究存在伦理问题。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研究人员在当天的Nature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首次实现人类受精卵之
    2010-04-15
  • Plant Cell:三篇论文阐述花药发育机制

    花药发育和花粉形成是植物完成世代交替的重要环节,认识植物花药发育和花粉形成的分子机理,对于提高人们对植物基本生命现象的认识以及作物杂交育种提高农业产量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虎年伊始,张大兵教授团队连续在植物科学领域顶级期刊《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发表了三篇研
    2010-03-23
  • Nature:种子生成单倍体植物的简单方法

    单倍体植物(仅从一个亲代遗传染色体)在遗传研究中有重要优势,在植物育种中也极为重要――它们被用来生成纯合子二倍体,从而避免很多代的近亲繁殖。 现在,Maruthachalam Ravi 和 Simon Chan开发出一种通过种子来生成单倍体拟南芥的简单方法,该方法可以很容易被推广
    2010-03-26
  • PNAS:破解实验用鼠雄性性早熟之谜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实验用小鼠合成荷尔蒙“褪黑激素”的遗传基因,进而破解了实验用小鼠雄性性早熟之谜。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养过程中,实验用小鼠褪黑激素合成酶的遗传基因发生了突变,小鼠不能制造褪黑激素,导致了雄性小鼠的过早性成熟。这种缺少褪黑激素的小鼠繁衍能力更强,实
    2010-03-30
  • PNAS:实验用小鼠雄性性早熟之谜破解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实验用小鼠合成荷尔蒙“褪黑激素”的遗传基因,进而破解了实验用小鼠雄性性早熟之谜。 褪黑激素是大脑松果体在夜间分泌的,与生物钟和季节性繁殖调节有关的一种荷尔蒙。它是色氨酸在酶的作用下经过连续合成反应的产物,最终阶段的合成由HIOMT酶主导。 研究
    201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