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技术研究
产业动态
人物访谈
活动发布
首页
/
技术研究
/
全部
基因治疗
免疫治疗
基因检测
COVID-19
靶向疗法
AI
精准医学
生物工艺
NATURE:恐龙从小到大“换羽”数次
小鸡要脱下绒毛,换上带有飞羽的“羽衣”,才算成年。古代的鸟儿、甚至更早时候的带羽毛的恐龙也是这样吗?最近,我国古生物学家给出了答案:它们不仅换羽,还换好几次,与现代鸟类换羽几乎“一步到位”不同的是,它们每次换下的羽毛形态都不尽相同。4月29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中科院古脊
2010-04-29
首个多作物大尺度转基因商业化种植生态影响评价研究完成
5月14日,美国《科学》杂志(Science)网络版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吴孔明等的论文《Bt棉花种植对盲蝽蟓种群区域性灾变影响机制》。这一研究也是全球首个涉及多种农作物、大时间尺度的有关转基因商业化种植的生态影响评价研究。 研究人员以我国华北地区商业化种植Bt
2010-05-17
家猪毛色基因MC1R是中国家猪人工驯化基因
驯化使家养动物的部分性状与其野生祖先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毛色的变化。野生动物的毛色一般会受到自然选择的压力,而具有隐蔽(保护色)、交流(如择偶)或生理调控等功能。 然而对于家养动物来说,自然选择压力放松并被驯化过程中强烈的人工选择压力取代,使得家养动物的毛色更多
2010-05-17
PNAS:亚洲入侵植物葛还可能增加臭氧污染
除了吞没地面和改变美国东南部的生态系统,葛还可能增加该地区的臭氧污染。这种亚洲入侵植物是在20世纪早期种植的,原本用于帮助控制侵蚀。它是一种快速生长的豆科植物,以很高的速率固定大气中的氮。由于固氮植物的入侵可能影响到土地和大气环境,Jonathan Hickman及其同事通过比较
2010-05-18
Ecology:华南植物园发现蚯蚓入侵新机制
起源于东亚和东南亚的环毛类蚯蚓与起源于欧洲的正蚓科蚯蚓是两类主要的世界性入侵蚯蚓。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外来的欧洲正蚓也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但由北至南,数量逐渐减少,而土著的亚洲环毛类蚯蚓却逐渐增多。这种南北分异的蚯蚓分布格局,可能是气候、生境和蚯蚓本身的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传
2010-05-18
加拿大科学家发现现代软体动物祖先
北京时间5月29日消息,据英国《独立报》报道,加拿大科学家发现一种好似从萨尔瓦多达利画作中走出来的动物。根据他们的分析,这种怪异的生活在大约5亿年前的海洋动物可能就是鱿鱼、章鱼、乌贼以及其他所有头足类软体动物的母亲。 在对来自加拿大伯吉斯页岩的化石样本进行分析之后,科学家发现了这
2010-05-31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现代人类形态分化机制研究
为揭开人类表型多样性的奥妙,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吴东东与导师张亚平院士,系统分析了骨骼发育相关基因群的群体多态性,并与基因组中的其他基因进行比较,发现骨骼基因表现出很高的群体分化。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了解现代人类形态分化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据悉,直立行走是人类
2010-06-12
BMC Evol. Biol:寄生原虫适应性进化机制研究
单细胞原生动物——贾第虫(Giarida)被认为是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真核生物,然而它却能寄生在动物界中进化程度最高的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上。在生物界中这么早就分化出来的原始真核生物后来是如何成功地寄生于比它出现晚得多的高等生物上的呢?它势必经历了一个从早期的非寄生生活向寄生
2010-06-12
PNAS:CO2的增加可能导致幼鱼被捕食者攻击
一项研究说,到本世纪末,CO2的增加可能导致幼鱼被捕食者攻击。在海水中,CO2溶解并产生一种弱酸,而科学家预计,在大气CO2浓度高于目前将近百万分之390(ppm)的时候,海洋表面水将变得更酸。Philip Munday及其同事检查了如果CO2浓度继续以当前的速率增加,那么本世纪
2010-07-07
SCIENCE:光合作用为气候模型注入新的生命
光合作用为气候模型注入新的生命: 研究人员将观察到的情况与模型进行结合而估算出了每年所发生的光合作用的总和,这一发现应该会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是如何对地球的碳循环发生影响的。 植物每年因为光合作用而从大气中移除的二氧化碳量被称为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2010-07-09
首页
3638
3639
3640
3641
3642
3643
3644
3645
3646
下一页
末页
共
3899
页
38985
条
热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