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ure Genetics:人类基因如何影响微生物组?

    某种程度上,基因决定了哪些细菌能够与我们共存。这是《Nature Genetics》最新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的理论,人类特定的基因会影响细菌的多样性,以及它们的功能。
    2016-10-12
  • PNAS:一天8杯水,真的科学吗?

    人们似乎很习惯听到这样的劝诫:一天喝8杯水。但是,很难真正做到。现在,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做不到的原因:当我们不渴时,吞咽机制会阻止我们摄取太多的水。科学家们强调,我们应该根据身体需求合理补充水分。
    2016-10-17
  • 寒露到!该如何拥有一个不感冒的秋天

    寒露(今年的10月8日)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寒露后气温逐渐下降,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人也多起来。中医里讲究顺应节气采取相应的养生方式,而寒露之后的这段时间的养生重点在于防止寒邪入侵,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
    2016-10-09
  • 十一假期走了,节后综合征却刚来……

    十一假期过完了,被七天长假惯坏的你会不会担心像以往一样,患上节后综合症呢?我们需要赶紧进行饮食、运动、情志等调理,劳逸结合,以尽快地恢复精神和体力。
    2016-10-09
  • 耐辐射的水熊虫算什么,还有一种生物靠辐射养大……

    近日,来自西雅图蓝色大理石空间科学研究所(BMSIS)的科学家们发现,一种名为金矿菌(Desulforudis audaxviator)的细菌可以从辐射中获取能量,得以在环境恶劣、能量匮乏的地下生存,这项研究发表于The Royal Society杂志上。
    2016-10-09
  • Cell新突破:不作为药了!CAR-T疗法“这样用”也能治疗癌症

    近日,发表在Cel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提出了利用CAR-T技术治疗癌症的新思路——作为药物输送系统。那么,不直接作为药的CAR-T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2016-10-10
  • Science:癌细胞“永生”的遗传开关

    最近,科学家们发现,参与DNA包装的一个基因开关,可能是癌细胞保持“永生”能力的关键所在。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9月30日的《Science》杂志。
    2016-10-10
  • 刘澎涛博士Nature:单细胞RNA-seq新成果

    9月29日,Nature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对骨髓(BM)先天淋巴细胞(ILCs)进行单细胞RNA测序,确定了不同的ILC前体细胞亚群,描述了不同的ILC发育阶段和途径,并发现PD-1可以作为先天淋巴祖细胞和效应物ILCs的一个新型标记。
    2016-10-09
  • 大牛的“家常便饭”!张锋1篇Science,“女神”1篇Nature

    在基因编辑领域,Broad研究所的张锋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 Doudna都是不可否认的大牛人物。尽管因专利问题已针锋相对很久,但两人在近几年取得的多项重要研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在CNS上发表论文对他们来说犹如“家常便饭”。近日,这两位大牛又分别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新成果。一起来看看,这次他们又发现了什么吧。
    2016-10-12
  • The Scientist:生命科学30年的进步(基因编辑、干细胞、DNA测序、脑成像……)

    2016年10月,The Scientist杂志迎来30周年庆典,并针对生命科学领域3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出版了特别专题。特刊围绕“DNA测序”、“显微镜”、“神经科学”、“基因编辑”和“干细胞”5大领域的研究突破和技术更新分别展开论述,以呈现这些精准、高效的方法和工具对解密生命所做出的贡献和创新。
    201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