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报名|混池测序如何做到“短 • 平 • 快”?

    混池测序(Pool-seq)是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ulk segregant analysis,BSA)快速有效地寻找与目标性状相关联候选基因区域的一种高效、低时耗、低成本的方法,在各个物种的基因定位工作中广泛应用。
    2017-08-23
  • 浙江大学教授JCS发现保障受精卵第一次DNA复制顺利完成的关键因子

    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首次证明DCAF2是保障受精卵第一次DNA复制顺利完成的母源性因子,也首次研究了DCAF2在哺乳动物体内特定细胞类型(卵母细胞)中的生理功能,进一步阐明了CRL4泛素连接酶维持正常雌性生殖过程的分子机制。
    2017-08-23
  • 坏的血液细胞其实很聪明:将正常微环境重塑为恶性微环境

    来自美国City of Hope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研究者发现了一种新的Niche转变模式。在该模式中,急性白血病细胞能将正常Niche转化成为恶性Niche,使得恶变血液细胞能更好的生长。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重塑模式,是以外泌体(exosome)为桥梁,通过DKK1基因来实现的。
    2017-08-23
  • 除了小鼠,斑马鱼也被盯上了 | PNAS

    最新一期《PNAS》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Single-cell functional and chemosensitive profiling of combinatorial colorectal therapy in zebrafish xenografts”的文章,揭示了一种有望实现个性化抗癌治疗快速评估的动物模型——斑马鱼。
    2017-08-25
  • Nature子刊:衰老细胞引发骨质疏松?

    近期,来自于梅奥诊所的科学家们以小鼠为模型发现,衰老细胞与老年性骨质疏松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他们发现,借助于抗衰老药物靶向清除这些衰老细胞,有望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改善骨骼质量和健康。
    2017-08-23
  • 又一篇Nature揭示维生素C抗癌机制:调节干细胞功能

    8月21日,Nature期刊上又一篇文章揭示维生素C抗白血病机制,来自美国德州大学儿童西南医学中心(CRI)的研究人员发现,干细胞能吸收异常高水平的抗坏血酸盐(维生素C),然后调节自身功能,从而抑制白血病的发展。
    2017-08-23
  • 同时控制成本和减少失败的风险——成为关键问题

    在制药行业有一个公认的事实,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有三种特性:耗资大、周期长、风险高。通常,新药研发的周期一般在8~14年,耗资在8~10亿美元。
    2017-08-22
  • “脂”指高峰系列之二:“植”脂高峰

    脂质作为生物体膜结构的主要成分,信号分子和能量物质,参与生长发育、神经信号转导、光合作用等多种生理过程。脂质代谢紊乱与各种病理过程以及植物的生物胁迫与非生物胁迫等密切相关。
    2017-08-21
  • Nature揭秘:干细胞竟然是“癌症与细菌”之间的桥梁?

    胃癌是与癌症相关的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形成这种癌症的主要原因是一种被称为幽门螺杆菌的细菌。然而,究竟这种细菌是如何导致癌症的至今仍是一个谜。最新发表在Nature上的一项成果发现,细菌的致癌机制可能与干细胞有关。
    2017-08-22
  • 替代医学令癌症患者死亡几率翻倍

    一项日前发表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杂志》的研究发现,选择替代医学而非传统疗法治疗癌症的患者更有可能死于这种疾病。“它们可能是草药、植物性治疗药物、顺势疗法、特殊饮食或者能量水晶。尤其是能量水晶,基本上就是石头。但人们相信,它们有治愈癌症的威力。”Johnson表示。
    2017-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