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精准医疗产业正在风口,新一代的测序,以及体外诊断、液态活检等等技术日新月异,加上政策的环境利好,资本市场也特别青睐,给医疗科技的创新和产业化带来了契机,特别是在深圳,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和资本界都非常活跃。
随着中国医疗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中国体外诊断市场潜力巨大。本场论坛邀请了国内外多名资深专家,从学术、资本、产业应用的角度探讨下一代基因测序产业的发展。
论坛主席: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建奎
论坛嘉宾: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马普分子遗传所所长Hans Lehrach
瀚海基因首席科学家向国兵博士
北京大学讲座教授、特聘长江学者陆祖宏
深圳华大基因副总裁和首席市场官赵立见
澳银资本创始合伙人刘宇
以下根据实录整理,未经嘉宾审核。
Hans Lehrach:个性化治疗药物的开发
Hans Lehrach,是德国马普分子遗传所所长、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基因组计划发起人、欧洲分子生物学院士,首个小鼠舞蹈症模型开发者,开发了多个生物学研究工具,同时还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起人之一。Hans Lehrach在蛋白质的微阵列酵母人工染色体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参与了由人类、老鼠等多个基因组的测序项目,Hans Lehrach是德国最高科学奖的获得者,以及斯洛伐克科学院颁发的荣誉勋章,同时还是阿特莱斯生物试验室等多家生物公司的专家。
Hans Lehrach:非常高兴能来参加本次会议,我今天的报告的主题是个性化药物的研发。
每个患者个体本身是不同的,由于肿瘤的异质性,每个肿瘤也是不同的,每组肿瘤细胞可以对特定的治疗方法有不同的反应。因此药物疗法通常只是帮助一小部分病人,许多病人对药物没有反应,有时无效治疗的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和痛苦。在我们看来,想要正确地判断药物对病人个体的效果和副作用,需要非常详细的分析每个病人和他/她的个人疾病特点,通过计算机建立个性化数据模型,从而来测试药物对每个病人的影响。这个工作将带来真正的个性化治疗,可以选择最优的个体病人治疗方法。它首先运用在癌症患者身上,也将越来越多的运用在其他领域的医学和预防。
向国兵:单位分子靶向基因测序技术
向国兵博士在回国之前是在美国赛默飞公司任资深科学家,博士毕业于波士顿大学,在二代和三代测序仪,包括第一代测序仪领域有超过20年的研发经验,主导了核苷酸、寡核苷酸、荧光染料等测序试剂的研发,有超过50项专利,目前大部分测序仪正在使用向国兵博士研发的测序试剂。
向国兵:今天我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这就是瀚海的单位分子靶向基因测序技术,这是非常有前景的一个技术。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世界上测序技术的演变,第一代测序技术是用ABI测序仪,它引领测序市场几十年,现在还在用。曾经因为二代测序市场很热的时候,大家以为它没希望了,但是后来还是要用第一代测序仪的方式,因为它的精准度很高,虽然通量不高。第一代测序现在在市场上还是占有很大的比例。在这一二十年中,很多人发明了很多技术,就想怎么提高测序的通量,因为第一代测序的通量并不是很够,其中就有HHMI研究员斯蒂芬·奎克(Stephen Quake)发明的集成芯片的原理和技术,成功地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后来包括很多第二代测序技术、现在的第三代测序,都有可能把测序降低到100美金。瀚海刚好在这个点介入,我们有非常好的优势。
测序技术的演变,第一代是sanger测序技术,第二代的是以开始的罗氏454。第三代技术最先是Stephen Quake发明的Heliscop。
第一代测序的时候,要30亿美金才能做整个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后来第二代技术突飞猛进之后,可以降到1000美金就可以测基因组,我们瀚海的目标,就是希望100美金就能测序整个基因组。
什么是第三代测序仪,第二代测序就是你的基因组要把它减成小段,然后信号放大,才有足够的信号能够做测序用。第三代测序,可以测到单分子,所以我们这个测序仪出来了以后,不用做扩增,直接在这上面就可以进行单分子测序。到目前为止现在市场上有的单位分子测序技术,它的错误率还在10%左右。还有一些公司也在做仪器的开发,但它的测序精度还不够。我们瀚海在用的测序技术,精确度基本上可以达到百分之百,我们非常简单、非常快,这就是现在第三代测序仪。
瀚海的单分子靶向测序有两个比较主要的技术。通过单分子测试,可以看到瀚海做的确实是单分子。而且现在的单分子率可以达到60%到70%,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很高了。当然我们还开发了新的试剂,它可以帮助我们做单分子成像。在化学方面,我们在Nucleotides里面,让它最后变成一个链,第一轮测试完以后,可以把它去掉,然后这个料就不在了,这样就不会影响下一轮的测序。光学方面只讲一下TIRFM,现在我们是有两束光,一个是绿光进去,然后出来用作定位,然后我们再用红光进行测序,测完一轮以后要剪掉,让它再做另外一个反应。 这里面有通用的探针,如果是定制的探针,就跟那边是互补的,这个可以把现在的测序建库大部分过程省掉,这个样品的制备过程就更简单了。一次成像大概上面有差不多4万个点,所以可以看到它的通量非常大。
我们这个技术已经得到了国际上很多的报道。我们有非常优秀的科学顾问团队,我回国时间虽然很短,但是通过我们团队的努力,我非常有信心,一定可以把我们的仪器做得很好,也可以达到我们的目标。我们也需要跟各方面合作,谢谢大家。
陆祖宏:二代测序技术研究介绍
陆祖宏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讲座教授,他是首批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和长江学者的特聘教授,科技部863、十二五生物医药领域前沿生物专家,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相关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他提出并发展了多种二代测序技术,设计了第二代测序芯片,发展了多种测试方法和芯片,并大量应用于临床样本,为我国高通量测序仪的研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陆祖宏教授是我国物理领域的权威和泰斗,也是国内做二代测序仪的探路人。
陆祖宏:大家都知道,测序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已经有很大的进展。我今天主要讲讲我们早期的一些工作。我原来在东南大学,早期就感觉到测序技术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我原来是做生物芯片的,我觉得测序技术和生物芯片也差不多,芯片就是把它杂交了以后去扫描,测序技术是在里面一边反应,一边扫描。所以我们胆子很大,当时就干了这个事情,刚开始就是把一个扫描仪架在下面,上面做一个流控系统,把这个芯片放上去,我们试了一下,有非常多的结果。2008年的时候,正好无锡成立了一个公司,2010年做成了这样一个机型,这个还只是学校里做的机器,当时测了一个大肠杆菌的基因组,请华大基因的专家去看,觉得还行。然后弄了两台机器在华大基因做了一年,当时测了好多东西,包括唐氏综合症的血液样本,也测的好多其他的东西。因为深圳太潮,当时测序仪里面水滴滴答答的,镜头上面全部都是水,过程中碰到很多困难,但是也测了一些成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设备被南京的一家公司收购了。我们发展了一个两个碱基的测序技术,把两个碱基倒过来,先放两个碱基,后放两个碱基,这样倒过来测一轮。然后第二轮在另外一组测两个荧光,这两轮测下来以后,就可以把一个人类基因序列测出来,然后再测一组的话,就可以做校正。通过一个解码的方法,就可以把原来的序列解读出来。这个方法的好处是,这样做它的酶的用途就很宽,很多的酶就可以来用,另外它的测序的长度也很长了。它还可以通过第三次对前面两次进行校正,所以说这个方法还是不错的。
为什么用这个技术呢?第一是长度可以增长,第二是酶没有太多的限制,第三是它的准确性可以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算了一下,用这种方法,测序总的误差和每个分步误差的平方是相关的,现在总的误差和每步误差是线性关系,但是我们这个方式是每步误差和总的误差是平方关系的。所以如果每一步都做好了,它的最终准确率会更高。
这是我们做的一些实验的尝试,看看它的准确性、延伸的正配、错配的问题,还看了它的荧光和碱基延伸的相关性。随着不同的延伸浓度,前面的强度在5个碱基以内还是成线性的,到6个碱基以后可能就会有点问题。
这是我们以前做的二代测序的工作,现在二代测序发展实在太快了,我们怎么也赶不上,最终只能放弃。我们想可能用三代测序上还是有可能的。刚才向博士也讲了,二代测序1000美金,三代测序是不是可以做到100美金,大家对这个趋势都很期待。三代的测序现在有物理的方法,也有化学的方法,还有纳米孔,还有光学成像,美国有两家公司在做,这也是我觉得不错的技术,但是它的设备太昂贵了,纳米孔的精度现在还达不到。国际上也有一些这样的工作,美国加州那边把聚合酶固定在碳管上面,让DNA聚合酶在工作的时候产生一些信号,这些信号由于对DNA聚合酶构象的变化,DNA聚合酶在合成过程中就像弹琴一样,让DNA聚合酶过去,利用它的一个构象引起的变化来进行检测,这也是《科学》上的文章。
我们的想法是把DNA聚合酶放在纳米孔上,在上面做一些电极,感应DNA聚合酶构象的变化过程。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好像还有点效果,但是也不稳定。
赵立见:基因测序与精准医学
赵立见2010年开始负责无创产前检测医学研发和临床应用推广,带领华大基因率先在全球开展了基因组技术的临床应用。曾参与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1%的项目,这是我们国家一直引以为自豪的项目,还有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项目。
赵立见:近几年在医疗和投资领域最热门的可能就是基因测序和精准医学,所以我今天代表华大基因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这个领域里面做的一些工作。
刚才几位专家都提到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华大也是为当时承担这个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而成立,在过去的十几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使得我们国家的基因组学研究从参与、同步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所以说我们在基因组学的领域,也在国际上是处于一个领先的地位。
近几年最热门的可能就是NGS技术,也就是说高通量测序技术,或者是下一代测序技术,这个技术带来了一些重大的突破,它的突破在于通量相对第一代测序来说是急剧的提升,这样伴随而来的就是测序的成本出现几何级的下降,这个规律已经远远超过了IT领域的摩尔定律。从16年前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那时候完成一个人的基因组需要30亿美金,今天已经降到了1000美金左右,未来随着新的测序设备的出现,测序成本能够降到100美金甚至更低的水平,同时基因研究也从基本的基础研究开始向逐步的医学或者是农业等等领域应用。
华大基因在2013年收购了美国的CG公司,收购以后,我们在2015年10月份正式发布了我们完全自主化的国产测序仪,BGISEQ500,这些设备更多的是面向未来在医学领域的使用,所以它的通量并不太大,它更加的便捷,测试的速度会更快,随着这些测序设备的推出,尤其是我们正在申请CFDA的许可,NGS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会进一步拓展。
基因测序已经形成了一个全产业链,目前最主流的还是二代测序技术,除了大家都熟知的Illumina等等,目前在国内的就是华大基因和华因康。除此之外,在中间的是更被大家所熟知的,是从事基因研究和基因测序服务的,以华大为首,可能在这个领域有很多机构都从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以及到临床应用都在参与。下游有很多可以逐步开始,或者是合法地开展医学检测服务,我们称之为一些具备能力和条件的医疗机构,也在开展这个测序的服务。
华大基因也正在从湖泊内发现的猛犸象的残留标本进行它的基因组测序,未来也有可能获得全部的基因组序列以后,再次复原真正的猛犸象,也许变成一种可能。我们也在这里倡议,趁着大家正值壮年,先把自己的血液、组织标本存储到国家基因库。
基因检测涵盖到三个方面,一个是婚、孕、移植前的检测,还有一类就是产前的检测,第三个是新生儿的检测。还有就是在一些病毒的检测,基因测序也会出现更多的领域。
中国每年大概有1700万的新生儿,5.6%的出生缺陷率,已知的大概有7000种遗传病,这里面最为常见的或者大家关注最多的就是像唐氏综合症,每年中国有新发病例2300多个,与此同时,在这个社会上也形成了各种罕见病的协会,这些协会联合起来,就形成了罕见病联盟,这是一个非常需要大家支持和关注的团体。
国家为了应对出生缺陷,有三级预防体系,在婚、育前阶段、产前阶段和新生儿阶段,目标是在三个不同的阶段就能把出生缺陷的比例控制下去。随着近几年基因测序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已经在三级预防体系里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来看我们在婚前,我们设计的可以基于面向普通人群的遗传病的筛查,尤其是强制婚检被取消之后,出生缺陷的比例会有一个反弹,所以我们建议包括普通人群或者是高风险的人群,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群,能够进行一些遗传病的筛查。这里面就包括了各个遗传病,尤其是致死、致残率比较高的遗传病。另外一个是在辅助生殖领域,主要是PGS和PGD,可以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在这两个领域检出在植入前常见的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大片段的缺失或者是重复,甚至做一些PGD,可以筛选出健康的胚胎进行植入。目前在这个领域我们也发表了多篇文章,也做了接近1万例的临床检测的样本。这是2012年的时候我们中心和湘雅的教授做的全基因组测序试管婴儿,对一对不孕不育的夫妇的三个形态健康的胚胎进行了测序,筛选出完全正常的胚胎植入进去,这个胎儿在2012年顺利出生。另外一个是2015年的时候我们跟301医院、山东大学附属医院合作的,这对夫妇双方来自河北,都是GBG2(在黄种人群里面携带比较高的突变),这个突变会导致遗传性耳聋,这对夫妇已经生有一个重度耳聋的患儿。最后他们借助了辅助生殖,我们对产妇的8个胚胎进行了耳聋基因的诊断,最后筛选健康胚胎植入,在孕19周的时候进行羊水穿刺,获得胎儿细胞,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发现胎儿发育正常,到出生之后继续做了检测,发现新生儿是正常的。
近几年最为热门的是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全球称这个技术为NIPT,这个技术是基于孕妇的外周血内胎儿游离的DNA片段,基于这样的科学发现,采用二代测序技术,结合后面的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最后能够分析得出这个胎儿是否患有染色体的非整倍体或者是其它染色体的疾病。目前这项检测技术针对21三体,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唐氏综合症,18三体,还有13三体来说,它的检出率大于99%。而且特异性也非常好。目前成为所有孕妇里面最为推崇的一个检测方法,由于它安全无创,所以大家接受程度会更高。这项检测记录也被医学和相关领域的专家认为是人类基因组专家临床应用的里程碑技术,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400万的孕妇接受了这项检测。这个检测技术从科学研究到临床应用也是走过了一个相对曲折的历程,从2011年3月份,华大在国内率先公布了我们基于这项检测技术的临床实验的数据,随后在不同的学术领域里面,无论是国内的产前诊断专家,还是国际的产前诊断专家,都获得了他们逐步的认可。华大基因也是全球第一个采用这套检测技术超过了100万例的唯一的检测机构,截止到8月31号,在全球62个国家,与超过2000家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共检测1406867例,检出各类出生缺陷超过2万例,检出最多的就是21三体的异常,还有其它的性染色体异常。
另外,我们做了一个数据的统计,我们在不到4年的时间,在深圳完成了超过14万例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共检出1200多例异常。我们进行分类,发现高风险的孕妇,也就是说做了常规产检以后,属于高风险的孕妇,占到了15%。还有一部分是常规产检以后,认为正常,低风险的孕妇占到23%,有62%的孕妇选择直接采用这项检测技术作为首选孕产的检测方法。我们另外统计了深圳市唐氏综合症活产的比例,到2015年,比例已经下降了40%,所以这项检测技术在妇产科领域得到了大家逐步的认可。
这是2015年4月份新英格兰发表的一篇文章,香港中文大学对全球各主流检测机构NIPT的结果做了评比,华大基因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真阳性率是最高的,假阳性率是最低的,所以我们这项检测技术,在全球是领先的。
很多人会说无创产前的风口已经过了,我作为这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我不这么认为,第一,从检测数量来说,我们收集了2015年,中国有10万个孕妇接受了这项检测,未来这项检测技术的空间应用还比较大。第二,从检测的疾病来说,除了像21三体、18三体、13三体这些常见的染色体疾病之外,还有更多的可以检测一些单基因病,我们还可以发现孕妇本人的一些疾病。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孕期孕妇会患有肿瘤。所以说通过NIPT技术,未来的检测或者是应用的空间也会很大。很多人认为未来检测技术的市场容量会达到50亿甚至更多。
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成本的下降,未来像NIPT检测的成本也会逐年的下降,我们预计到2026年的时候,仅仅这一项检测技术,未来的市场规模可能就接近100个亿,所以这项检测技术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除了在产前阶段,还有新生儿代谢病的检查,还有遗传性的耳聋。在新生儿阶段做耳聋的基因检测,未来的应用空间很大,华大会采用常见的4个基因的20个位点进行筛渣,如果这个仍然检查不出来,华大可以把所有和耳聋相关的127个基因进行检测,帮助鉴定耳聋的原因。
还有一些就是罕见病,相对发病率较低,这是一例当年广为媒体报道和宣传的文章。2014年,河南的一个女婴出生之后,抽出的血是牛奶状的,最后通过基因检测的技术,帮助这个患儿确定了她是有一个LPL基因的突变,最后诊断为她患有高乳糜微粒血症。还有一个是来自德国的男孩Gavin,他出生以后已经被医生诊断为利伯氏先天性黑内障,在他家的4个孩子里面有2个都是这种疾病。但是很遗憾的是对Gavin进行基因检测的时候,发现已知的基因都是正常的,他跟另外一个家族的孩子相比,所有的检测基因全部是正常的,他的医生联系到华大做了基因检测,最后确定他的基因突变来自一个NMNAT1基因的突变,在此之前没有任何的学术文献报道这个基因突变会导致先天性的黑内障。
另外一个就是在肿瘤,目前大家关注越来越多。我估计大家都知道,中国人饱受肿瘤的困扰,但是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并不尽如人意。大多数癌症患者发现疾病的时候都已经到了晚期。我们认为肿瘤不是突然发生的,只是突然发现,或者突然诊断出来。基因测序技术能在肿瘤领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它包括四个方向,一是在预防方面,包括遗传性肿瘤的早期预测,还有就是在早期诊断,协助影像系统。还有就是在目前应用相对广泛的诊疗领域,包括肿瘤个体化的应用指导,以及在转移和预后的监测方面。好莱坞明星安吉丽娜朱莉在前几年做了基因检测之后,发现自己有乳腺癌的潜在风险,她就切除了预防,切除了以后,发生乳腺癌的几率从原来的87%降到5%。还有一些其它的家族性患癌的风险,也可以通过基因测序进行早期的检测。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液体活检技术,它是通过循环的肿瘤基因,大家认为这种细胞是来自凋亡的肿瘤细胞,释放到血浆内的单链或双链DNA,它的含量约占循环游离DNA的0.01%到0.1%。目前这个检测技术的应用在,早期配合影像系统,另外可以作为辅助的诊断,还有就是作为用药的指导,最后这项检测技术对于手术或者放化疗以后的患者,可以作为一个是否复发和转移的监测指标,它会比影像、穿刺更加便利。而且它的成本随着技术的发展会大幅下降。目前华大基因可以检测包含508个基因,几乎针对所有的实体都会有相关的突变在里面,这里面包括了靶向药物。
液体活检行业的公司有非常多,其中有一些是从华大分出去的公司,我们称之为“华小”,过去几年,这些公司受到资本的推崇,粗略统计,这些公司获得超过10亿以上的A轮融资。我们也预计液体活检在今年市场大概会是8到10个亿,未来随着肿瘤患者的爆发,这个领域可能会有更大的增长,至少是5到10倍。
还有一个是肿瘤的个体化诊疗。华大可以做全部的基因检测,这里面就包含很多已经上市的,甚至是FDA正在做临床实验的靶向药物。
另外就是困扰女性比较严重的就是宫颈癌,在早期进行宫颈癌的检测就显得非常重要。截止到目前,我们在全国已经做了大概193万例HPV的检测,分为14种高危型和2种低危型,可以为适龄的妇女找到干预的手段,中间还有19万例属于高危型别的干扰。另外就是免疫组库,也是我们重要的监测指标,左边这个图是我们每个正常人的建议组库,中间这个是肝癌患者,在手术之前我们测了他的免疫组库,可以看到它的多态性已经降得很低,这时候他的免疫系统是最低的,手术后,大家可以看到最右边的图,就是重新再进行监测的时候,他的免疫组库又基本上接近正常的水平。所以未来做免疫组库的检测,可以作为肿瘤、尤其是在术后,配合相关的技术做一个判断。
在治疗领域,未来还会有免疫细胞,像CAR-T、CTL等等,我们相信细胞治疗被叫停只是短暂的,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进一步认可,这个应用是指日可待。当然还有目前最火热的基因编辑技术,这是未来的方向,目前通过基因编辑可以治愈单基因遗传病、地中海贫血等等。
测序说了很多,大家不要以为测序就是精准医学,精准医学包括很多方面,精准医学是在2015年1月份的时候,奥巴马在美国国会上提出,当时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当时奥巴马版的精准医学,我们认为它的核心是以百万人的基因组序列或者是信息为基础,去研究复杂疾病或者是癌症。在这个领域,测序技术仍然是走在了最前面。未来随着药监局批复的以华大基因为主的高通量技术在应用临床以后,随后又很多的厂家都获得了这个许可,在这个领域已经逐步的被国家政策或者是监管层面认可。与此同时,国家卫计委在2015年初批复了大概100多家包括医学检验所和医疗机构,可以从事高通量测序的临床应用,华大基因一共有三个医学检验所,都获得了试点资质。国家科技部在2015年提出,我们的精准医学战略发展的纲要,其中的5大任务里面的第一项,就是要发展新一代以测序技术为主的组学技术的临床应用,所以测序领域是目前精准医学里面发展最快的。国家发改委在去年9月份批复了27个国家级的基因检测示范中心,它的目标也是希望能把这个领域打造成一个战略的新兴产业,可以看到国家的各个部位在这个领域都开始进行从政策到资金方面的支持。当然,精准医学还要希望或者是依赖于相关学科和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测序数据产出以后,还需要大数据的分析,还需要很多人群队列的研究,还需要新的医疗机构或者是试点的发展,才能完成我们所谓的精准医学。
这是9月1号的时候,我们在深圳市,由深圳市卫计委、医管中心和华大基因三家共同成立了深圳市的精准医学研究院,在这个研究院里面也是通过以测序技术为核心的精准医学研究。当然,光靠深圳市的精准医学是远远不够的,华大基因在去年提出,我们要建立全球的精准医学联盟,这里面包括一系列优秀的医疗机构,甚至是基金会、公司都参与进来,目前全球的精准医学联盟,我们和盖茨基金会一起在推动,我们相信随着这些精准医学联盟的推进,未来实现基因科技造福人类能够成为现实。
刘宇:精准医学项目的投资逻辑
刘宇先生是专注于医疗健康产业投资的,刘宇先生及团队专注于精准医学、医疗服务、生物技术以及制药等领域的投资,他投资的案例包括体外诊断化学发光龙头的新产业,国内生物疫苗龙头康泰生物。刘宇先生有超过15年的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培育以及中早期项目的投资管理经验,我们非常高兴能够请到刘宇先生为我们来分享在精准医疗产业的资本的现状。
刘宇:今天跟大家交流一下澳银对精准医学的看法。应该说澳银在一年多以前就看了很多精准医学的项目,我们看了市场上接近190家基因检测、针对肿瘤的筛查应用、微生物组等等很多精准医学、基因测序方面的早期项目。非常恭喜大家,现在过了一年半,我看到大部分的项目都已经拿到了融资。当时我们谈的时候,第一轮最多就是五六千万的估值,现在我看到大家纷纷是拿的五六个亿的估值。所以首先恭喜这些创业团队,同时我也给我们做医疗投资、大健康投资的同行们捏一把汗。目前这么高估值,敢给5个亿、10个亿,甚至50个亿的估值冲进去,不知道前途如何。但是我想前途确实还是美好的,这些项目如果符合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我相信它是能够跑出来的。所以今天也是跟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澳银整个团队对行业跟踪的比市场上大部分的机构至少早一年的时间,一直看很多,但是投资的原则是多看少投,我们也投了一些,也跟市场上大部分机构有些差异化的判断的操作。比如我们去年投资的一个测序的项目,在我们投资了9个月以后,新一轮融资的时候,我们还是退出了,在一年时间获得了3倍多的收益,这也是澳银跟大部分机构会有一些差异化的地方,我们一般来说会有一些提前量的研究和预判,但是真正市场太热的时候,我们会选择差异化的退出,我看好这个行业,但是对个别企业,我会根据自己的投资逻辑进行差异化的选择。
这个行业的火热从几个维度可以看出,从去年开始,在精准医疗方向上,专业不专业的都已经充分领悟了。专业的,在行业内的达安、迪安,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合作。比如说达安和Life合作,还有达瑞上市之后,做二代测序技术,我还是特别看好它的。但是在三板给的估值还是太高了,脱离了我们公司的投资价值区间。
大家说今年是资本的寒冬,我看到很多热点的领域,包括O2O、大数据的项目,已经很难拿到新一轮的融资,但是在医疗健康方向,特别是精准医学方向,近期的投资案例特别多,这是大部分机构或者资本选择的过冬方式,医疗健康抗经济下行风险能力是最强的。至少我现在跟很多业内同行聊天,大家纷纷说,我们现在也做医疗健康投资。
精准医学的创业热点,应该有很多路径,但是没有特别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说之前有从华大出来很多团队,一开始可能就是做一些简单的代理和分销,做一些简单的测序服务,自己也不会有什么测序平台,或者就复制一下华大的科研服务模式。有的人一开始的起点会高一些,基因检测在肿瘤方面的应用是一个热点,在这个阶段的投资风险还是蛮高的。精准医学的这些项目拿什么来做支撑,拿什么来做判断,你的投资逻辑是什么?我觉得这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在我看来,这个市场的泡沫很严重。因为没有更好的投资,互联网的投资挤压了,但是我们知道从中国的流动性相对泛滥来讲,自然会带来一些市场的过热和泡沫,在这种情况下,要考虑未来有没有行业洗牌的那天,到那时候自己的投资价值、投资逻辑能不能得到真正的市场验证?
在一年前,我们团队判断基因检测迎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从国内市场来看都是成倍的增长,全球市场2011、2015、2018年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国内的市场也可以看到,也是快速增长的趋势,整个市场结构我们也可以从这个图中看到,肿瘤的应用在这里面是占到了很大的一块蛋糕。遗传病和其它的跟新生儿相关的,包括华大、贝瑞的主要的盈利项目,无创产前唐筛,这些应该是相对必要的,肿瘤的空间也很大,在这方面很多还是处于研发阶段。真正与临床的结合还有一段比较长的距离。华大也成立了农业集团,希望在农业方面,在微生物基因组方面有所突破。但我觉得农业的距离要比临床医学这方面的应用距离更远。真正有商业价值的距离要比在医学方面的距离更远一些,在这个角度来讲,这是一个时机选择的问题,要成为先驱,但不能成为先烈,你投得太早了,可能没到达目标之前,拿了你的天使或者拿了你的A轮,到B轮的时候再拿不到钱了,因为没出里程碑式的进展,没有逻辑来支撑新的机构持续投入。就像我刚才说的,对于40个亿的一个项目来讲,我觉得没有逻辑来支撑,我现在来认可40个亿的估值,投5%、10%支撑它继续走下去,没有这样的逻辑。
行业从机构角度来讲依然看好,但是行业的风险度,包括现在整个过热的现象也是需要警惕的。从澳银的角度来讲,我们一直践行的是先绘制产业地图,先要提纲挈领,把整个行业分析清晰,发现行业的一些投资价值点,然后按图索骥的去挖掘真正有价值的投资领域。比如我们刚刚启动基因检测、精准医学投资方向的时候,我们集合了对的力量,绘制了这个投资地图,我们从技术、产业链、医学应用,和其他的方面,比如说科研服务,面向个人端的健康检查,据我了解,现在市场也蛮多这样的,通过基因组、微生物方面的检测,进行一些个人健康的咨询管理服务的创业项目。从这些点来看,比如说技术方面,澳银会更看好基于不同技术平台的新的技术的应用,包括PLCT、核酸检测仪,我们在很多区域跟踪了这些项目,这是从技术的维度看好的东西。从产业链的角度,比如说测序仪的国产化,我跟国内的朋友经常聊,大家还是一致认为测序仪的国产化是一个趋势,随着测序仪的专利陆续到期,到期以后整个专利保护壁垒就会下降,而对于国内厂家来说,进行模仿式创新应该也是我们所擅长的,所以我们一直也在跟踪,国内有没有可能出现大批量能够生产国产测序仪的公司。华大收购了美国这个公司以后,在这方面已经有些不错的例子,已经注册了几款测序仪。包括我们另外看好的领域,比如说在耗材、捕获试剂这个领域,我们在去年也在北京和杭州分别跟踪过几家企业,我们判断在试剂领域应该会有非常不错的标的。在测序领域,比如说液态活检,这些也是我们一直在跟踪的。在这个产业链条上,这是核心价值点,有真正的投资价值。医学应用方面更不用讲,大家明显地看到,已经成熟的,比如说无创产前,这些已经没有太大投资机会了,华大等等几家企业已经满足了这个市场,跑马圈地,跟各地的医院或者是卫计委合作。现在大家普遍看好的肿瘤的早期诊断,个性化的应用,包括预后的指导,可以看到近期的很多案子都是围绕这个发生的。近期还有一些新的热点,比如说微生物,现在大家对微生物投资的情绪已经调动起来了,业内交流的时候,对微生物领域的重视度已经有所提升,有很多投资案例已经在发生。在这个方向上如果深信临床解读,这也是医学应用上的一个痛点,能解决这些痛点的项目,它是有价值的。包括第三方医学检验,这个方向上也是我们投资的方向。这是澳银在这个领域的投资的大逻辑的看法,要从技术、产生、临床这些维度提纲挈领地按照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找寻其中可能的投资价值点,来进行投资机会的挖掘。
从产业链纵深挖掘,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领域我们有一些比较成功的心得体会,很多项目是通过这个链条挖掘出来的。我们从整个基因检测的产业链来进行排序,从测序仪、分离提取,捕获、建库,测序、分析等等,在各个领域都有不错的创业公司,比较专业的公司在跑出来,也陆续获得投资。
现在这个领域虽然很火,但是在火的同时,我们要看到有一些风险,基因检测、精准医学有很多的团队,他们是生物背景的出身,跟临床医学中间有一个很大的鸿沟,包括华大基因,它的整个团队的临床医疗背景方面也没有太强的背景,它真正跟医学临床的结合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当然只是说这个平台足够大,它能找到更好的资源、更好的人才去弥合这个鸿沟。但是大部分小的团队,你是不具备这个能力来弥合这个鸿沟的,这就是最大的一个坑。很多做医学临床、精准医疗的团队,最后能不能做出来,在我看来也是九死一生,这么大的鸿沟真正要过去,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这是大家要重点考量的。
我们分析一个团队从5个维度(行业、团队、技术、产生、市场)来看,我们认为在各个方面相对均衡的,只有C在这里面是比较均衡的,它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从投资角度来讲,我们也是这样来看这些团队的。短板明显的团队其实在这个过程中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临床和生物之间这么大的鸿沟,怎么把它衔接起来?在我肯来就是要通过专业的产业投资合作伙伴进行弥合。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要做这个领域,肯定是专业的,垂直纵深的,你要有比较强的相关背景和有比较多的资源来做投资,你可以有效地弥补临床医学团队能力不足的问题。
这是我们总结的一些投资热点,这上面列了一些企业都获得了比较高的估值。像吉因加拿到了华大基因2个亿的投资,还有泛生子获得了中源协和1个亿的投资,还有厦门飞塑也已经拿到了投资,感觉互联网投资冷下去以后,在这一块的投资逐步热起来了,资本的聚集度、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们看到序康医疗、解码DNA等等,都是在今年的4月份、6月份陆续拿到投资。这里面有一个案例是礼来亚洲基金的投资,我们认为它还是有代表性的,它用基因测序的技术做了一个相对综合的部分。这是国内发生的一些案例,我们每周也会关注到国外的投资案例,包括国内资本复星在美国有相应的投资布局。
从行业的角度来讲,行业的前景是创投机构看重的方向,另外还有它的应用方向,大家也看到现在一些应用方向非常好,同时从澳银的角度来看,投资的逻辑要非常清晰,要关注到这里面的投资风险点在哪里,有没有相应的增值服务和风险措施手段,才能真正为这个行业保驾护航,才能实现软件和医疗的相关行业的投资,因为这个行业还是在发展的早期,需要创投的大力支持,但是也需要创业投资资本和我们创业团队之间更好的结合,在这个领域,我仅仅提出一些观点,作为对行业的建议和呼吁,资本要保持相对的冷静,在热追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行业里存在什么样的风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