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女科技工作者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称号
2月28日上午,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共同设立的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十位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青年女性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其中,数理、生物、医学学科各2人,化学与材料、地球、农林、信息学科各1人。
这10位获奖者是从111个单位提名的215位有效候选人中评选出来的。她们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教授王琳,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艳丽,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尹梅贞,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田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教授杜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玲玲,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范金燕,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罗义,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周树云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高利。
同时,为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本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还表彰了“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的5名入选者。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教授王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儿科副主任王琳教授是湖北省围产医学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儿科学会委员,武汉市儿科学会委员,武汉市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专长为新生儿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感染与免疫、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胃肠动力发育及营养、喂养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参与或主持国家级、省级及院内课题多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艳丽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艳丽是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非编码核酸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创新课题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相关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她揭开细菌免疫系统CRISPR的工作原理,为这一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工业、农业、医药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尹梅贞
尹梅贞教授1994年毕业于 沈阳化工大学 高分子化工专业。现为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1996年,在北京第四制药厂任助理工程师;1996-1999年,在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取得高分子材料专业硕士学位;1999-2000年,在北京化工研究院聚烯烃中心任工程师;2001-2004年,在德国德累斯顿理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005-2008年,在德国高分子马普所做博士后;2009年—今,在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授。尹梅贞教授长期从事荧光纳米材料的构建与生物学应用研究,发明了多种特异性荧光分子探针以及新型荧光抗癌药物分子。她的研究工作具有前瞻性,引领了纳米材料与农业及生物医学的交叉,带动了荧光标记以及抗肿瘤研究领域的发展,开创性地建立了纳米材料载体应用于农业害虫防治的新技术平台,有助于避免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实际应用前景广阔。
她寄情于新型荧光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创性地将“荧光示踪”和“纳米载体”功能合二为一,并将其应用于细胞标记、抗癌和农业害虫防治等多个领域。最终她开创性地将“荧光示踪”和“纳米载体”功能合二为一 ,并将其应用于细胞标记、抗癌和农业害虫防治等多个领域。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田梅
田梅教授先后在国内外获得临床医学学士、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内科学博士。国外留学和工作十多年,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Brigham and Women's 医院、Dana-Farber 癌症研究所放射科工作,担任美国排名第一的癌症医院-- MD安德森癌症中心助理教授。全职回国工作以来,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篇论文刊登在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顶级期刊。应邀担任“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会刊《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编辑委员;“欧洲核医学会”会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编辑委员;“英国核医学会”会刊《Nuclear Medicine Communications》编辑委员;“日本核医学会”会刊《Annals of Nuclear Medicine》副主编;“世界分子影像学会”会刊《Molecular Imaging Biology》地区编委;《Oncology》编辑委员;英国柳叶刀《Lancet》编委顾问。
她走在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研究前沿,构建并拓展了医学影像上的探测“雷达”-- PET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与脑功能研究方面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教授杜兰
杜兰教授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基金、陕西省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基金等科研项目,参加了总装“十一五”国防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及多项科研成果推广应用项目,成果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EI论文20余篇,讲授《概率论与数量统计》、《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本科生课程,担任留学生课程《Linear Algebra(线性代数)》的英语授课。
她专注于雷达目标识别的研究,创新性地将“贝叶斯多任务机器学习”引入雷达的研发,并成功应用于中国首部定型的、具有目标分类功能的对警戒雷达。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玲玲
陈玲玲2009年2月毕业于美国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Health Center 获得生物医学博士学位,并同时获得商学院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同年5月作为独立PI获得 Connecticut Stem Cell Seed Award研究经费资助,受聘于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Stem Cell Institute 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2010年5月起任助理教授。主要从事RNA编辑和长非编码RNA对基因表达调控和干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研究。现任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范金燕
范金燕教授一直潜心于最优化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她提出了奇异非线性方程组的高阶Levenberg-Marquardt方法和信赖域半径趋于零的信赖域方法,巧妙地解决了NP-难的完全正分解问题,彻底解决了完全正填充这一矩阵研究领域中一直未解决的难题。在非线性方程组和完全正优化研究领域中提出的理论和发展的方法,为正则化方法的研究和特殊矩阵的分解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巧,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更强有力的全新的计算方法。研究成果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和引用,引发了日本、欧美等多项后续性工作,并被广泛应用于实际领域。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罗义
罗义教授从事新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包括抗生素和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来源、污染特征、迁移转化、传播扩散等。
她奋战在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第一线,探求中国河流环境中抗生素滥用与微生物耐药性之间的关联性,用于指导环境治理和保障人类健康。
罗义认为,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对耐药基因的增殖影响是不一样的,而生物处理之后,进行化学氧化处理对耐药基因的消减是很重要的措施。这种从源头控制的手段可谓最经济、最便捷的管理办法,受到了国家环保部门的重视。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周树云
周树云教授的研究方向是通过测量量子材料处于平衡态(静态)和非平衡态(动态)的电子结构,直接获得电子能量、动量、自旋以及时间等多维信息,以探索与材料特性直接相关的物理机制。
她深耕于凝聚态物理领域,运用“角分辨率光电子谱”技术,在石墨烯、第二类拓扑半金属、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新型拓扑材料以及异质结等新奇电子结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高利
高利研究员2007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获农学硕士学位;2001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获农学学士学位。2007年7月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2010年9月—2013年4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在美国Stanford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2015年7-9月受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青年科学家”项目资助,在位于墨西哥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任访问学者。
她投身于农作物病理学研究,攻克小麦矮腥黑粉病等虫害的快速诊断难题,给农业生产、海关检疫和病害防控带来便利。
正如全国妇联副主席宋秀岩在颁奖仪式上所说,如今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在攻克科研难关中竞展女性风采,在引领经济社会变革中贡献女性智慧,涌现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等一批女性科技领军人物。一股前所未有的“巾帼力量”正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出现。
关于“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于2004年联合设立,是欧莱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在中国的延伸与发展。“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每年评选10位在基础科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4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女科学家,以激励她们继续从事科学事业,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十三年来,共有115位女性获此殊荣,该奖项在中国科学界的权威地位被广泛认可。本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委员会32位委员由院士和专家组成,经过严格的评审,10位女科学家获奖者从111个单位提名的215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备注:本文内容综合自新华网、光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