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破:中国科学家连发四篇 Nature 和 Science!

2016-09-11 06:00 · angus

日前,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发表了最新的学术论文,有四篇研究性论文的主要完成单位来自中国。

近年来,随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中国科学家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也越来越多。

日前,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发表了最新的学术论文,有四篇研究性论文的主要完成单位来自中国。其中,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等单位各发表一篇1篇Nature,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发表一篇Science。本期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国科学家发表的这四篇顶尖论文。

复旦大学俞燕蕾教授团队发表一篇Nature


昨天(2016年9月8日),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与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俞燕蕾教授团队关于光控微流体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Photocontrol of fluid slugs in liquid crystal polymer microactuators (Nature,2016,DOI 10.1038/nature19344)在线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Nature)上。

这个平均年龄仅29岁的年轻科研团队突破了微流控系统简化的难题,创造性地采用自主研发的新型液晶高分子光致形变材料,构筑出具有光响应特性的微管执行器,可通过微管光致形变产生的毛细作用力,实现对包括生物医药领域常用液体在内的各种复杂流体的全光操控,令其蜿蜒而行甚至爬坡,仿若具现了微尺度下的神奇驭“水”本领。

文章第一作者为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博士吕久安,通讯作者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复旦大学材料系俞燕蕾教授。研究工作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共同资助。研究成果已申报中国发明专利和国际PCT专利。论文链接如下:

https://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37/n7619/full/nature19344.html

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团队发表一篇Nature


9月7日,国际顶级刊物《自然》(Nature)在线发表研究论文“Closing yield gaps in china by empowering smallholder farmers”。中国农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福锁教授为通讯作者。

这篇论文的发表是以张福锁教授团队立足国家需求、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开展国际前沿理论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农业资源利用及其环境效应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陆续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等杂志上发表。论文链接如下:

https://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abs/nature19368.html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韩斌等联合发表一篇Nature


昨天(9月8日),《自然》杂志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韩斌研究组、黄学辉研究组联合中国水稻所杨仕华团队取得的一项成果,题为“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全基因组解析”(Genomic architecture of heterosis for yield traits in rice)。

这项研究通过大量的杂交稻品种材料的收集以及对多套代表性杂交稻遗传群体进行基因组分析和田间产量性状考察,综合利用基因组学、数量遗传学及计算生物学领域的最新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地鉴定出了控制水稻杂种优势的主要遗传(数量性状或基因)位点,详细剖析了三系法、两系法和亚种间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

利用这项研究成果,科研人员有望进一步优化水稻品种的杂交改良,实现对亲本材料的高效选育和配组,服务于具有高配合力特性的亲本材料和聚合双亲优点的常规稻材料的创制和改良,选育出更加高产、优质和多抗的水稻种质资源。 论文链接如下:

https://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abs/nature19760.html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刘国生团队发表一篇Science


9月2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刘国生团队通过发展金属催化的自由基接力新策略,成功地实现了铜催化苄位碳氢键的不对称氰化反应,以最短的路线合成了手性腈类化合物。这一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杂志《科学》(Science)。该工作是刘国生团队通过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Stahl教授共同合作完成的。

中科院院士、上海有机所所长丁奎岭高度评价这一工作:因为现有的碳氢官能团化方法,大多需要在反应原料中预置导向基团,以克服熵不利因素,新方法结合了自由基化学的高活性和金属催化的高选择性,在没有任何导向基团辅助条件下,成功地解决了烷烃碳氢键的不对称腈化反应,因此充分体现了方法的独特性、精准性和广谱性。这一策略为后期进一步研究烷烃的不对称官能化反应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为刘国生研究员,200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主要在金属有机化学领域开展系统性研究工作,利用金属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于烯烃的氧化双官能化为载体,进行金属催化的直接氟化反应和自由基化学的选择性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论文链接如下: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3/630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