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英:不会为了发论文做研究

2013-02-17 06:00 · wenmingw

吴志英,上海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她致力于神经遗传病和运动神经障碍病的研究和治疗。2012年底当选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

吴志英,上海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她致力于神经遗传病和运动神经障碍病的研究和治疗。2012年底当选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

个子不高,纤细秀气,平和文静。论五官外表,吴志英大概并不算是“美女”;但不脂不粉的她, 讲述起自己的研究课题、人生故事时,脸颊微微泛红,无框近视镜后的眼睛直视着你——坦然的眼神与纯净的笑容,自有一种拨动人心的力量,能让患者松弛下焦虑绝望的神经,也能让人联想到“年轻”和“美丽”。

医生、学者、好老师、好妈妈——将所有这些角色演绎得出色而和谐,不忙不乱,不枝不蔓,吴志英的“优秀之道”,其实就缘于她的简单与专注。

慕容慎行教授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讲座,让她认准了专业方向

“我首先是一名医生!”吴志英在神经病学研究方面的一系列学术成果,为她赢得了诸多奖励与荣誉,可医生却是她对自己的第一定位。

当医生,是她没读过几年书的母亲的要求,也是她立下的志向。那时,她还是福建省福安县一所乡村小学里的小女孩,以胆子大闻名。四年级时,一场怪病曾让她半年时间不能行走,从乡卫生所看到县医院,没人能治。她却不甘瘫痪,主动要求医生注射青霉素治疗,每天两针,持续一个月,外加口服抗生素,终于痊愈。学医,为大家治病,从此十分坚定。

优秀,是一种习惯。从小学到中学,吴志英一直是大家公认的优秀生。顺利考入福建医学院时,读到大学三年级,神经内科专家慕容慎行教授有关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讲座,让她第一次感受到神经系统的神奇魅力,从此,她认准了专业方向。她表达渴望跟从慕容教授实习、学习的方式,不是托关系、活动,而是更刻苦地读书,凭着全校仅有的三名“全优生”的成绩,赢得了优先选择专业权利。

吴志英是一个懂事的女儿,她曾毫无怨言地放弃本科毕业保送研究生的机会,先工作自立以减轻父母压力。几年后她在职考研,后考入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念博士;工作两年后,又飞赴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培训。她拒绝了许多知名科研机构的邀请,如约重回福建医大附院工作3年后,才为获得更好的专业研究平台而来到上海,成为复旦大学特聘专家。

“我总想找到答案,又总是发现自己的知识还不够用!”40多年的人生,几乎就是马不停蹄地不断学习、求索,她笑着说。

医生是我的主业,不会为了发论文做研究

为吴志英赢得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是她在罕见病阵发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研究中找到了致病基因。评委会的评语是:这一发现,“对充分理解这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机制,提高本病临床诊治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关注到这一疾病。门诊中她遇到了一个生怪病的12岁男孩,从座位上站起时会出现二三十秒的抽搐、扭动。家人四处求医,被诊为癫痫却治疗无效。吴志英认定,这是一种名为“发作性运动障碍”的罕见病。为帮孩子解除痛苦,她查阅大量文献,收集案例,通过分析患者DNA样本,终于在2011年发现了致病基因——PRRT2。

比起发表学术成果或者获奖,病人和家属的笑脸和称赞更让吴志英感到高兴。很多罕见病、遗传病不仅难治,甚至不容易确诊。患了遗传病,不论对个人还是对家庭,都是灾难。到华山医院找她看病的大多数病人,都已辗转多家医院,心力交瘁。她说,自己总是希望科技发展更快,能够解决更多难题。有时多查点文献,说不定就能发现新办法,给病人一些帮助。

20多年来,她坚守在医疗一线。如今,每逢周一、周三是她的门诊时间,周四则要在病区查房、会诊疑难病。“医生是我的主业,科研只是我的兴趣和副业,是把看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升华、找到答案的过程。”吴志英对身份的定位是:“我不会为了取得什么学术成就、为了发论文而去做研究。”

早在读硕士时,吴志英就选择了当时不被重视的隐性遗传病“肝豆状核变性”为课题方向。为搜集病例,她的脚步遍及福建省的穷乡僻壤,在福建的样品库中积累了上万份样本,加盟华山医院这几年又已收集了6000 多份样本;其中一组病例已跟踪随访了10多年,从遗传分子到免疫组化,从功能到机理,逐渐形成了在肝豆状核变性和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等神经遗传病和多发性硬化、老年性痴呆等神经免疫疾病领域的研究优势。随着对一些罕见病、遗传病研究的深入,她开始考虑如何推动遗传病筛查政策,比如通过孕检及早发现,避免遗传缺陷婴儿出生,或使一些恶性病得到早期治疗,以降低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减轻患者痛苦。

人生不要有太多目标,否则你会浪费很多时间来做选择

“医术高明”、“耐心细致”、“笑容亲切”……登录预约挂号的上海医疗网络,满是患者和家属对她的赞誉,没有一条“差评”。

她是学生眼中的好导师: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利用简单的图解和临床病例将书本知识讲得生动活泼。她虽然要求严格,却十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她相信,只有对一个项目感兴趣,而不是为了“谋生”,才能真正专注投入。

吴志英不喜欢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尤其是去海外开会。她的理由很简单:“花在路上的时间太多!”她认为只有与自己的研究紧密相关的小范围交流,才值得、才过瘾。

这样的人生是否很枯窄、很学究?才不。她是活泼的,喜欢旅游,时间再紧张,也会抽出年假,带着家人天南地北去旅行放松;她迷恋武侠小说,“最好有个没人打扰的完整时间空间,让我痛痛快快再看一遍金庸。”而在眼下,她只能在晚上上床之后看几页《读者》里的故事,这也是她多年不变的爱好。

她也是一位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她大多数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个人生活尽可能简单化,甚至三餐都吃食堂。

她住在医院附近,女儿则和外婆借住在很远的学校近旁。再忙,她都保证每天能见到女儿,每周五晚上更是雷打不动地和女儿单独约会,一起散步、看电影、闲聊,感受美好。

“人生不要有太多目标,不要什么都想要,否则你会浪费很多时间来做选择。”吴志英时常这样告诫学生。

恐怕,这就是她的优秀之道。人生可以这般简单自然,同时灵动、丰富;因为内心纯净,所以更专注,更能将自己的事做得深入、做到出色。(原标题:只为当个更好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