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是“魔剪”还是“乱箭”?——专访赛业生物科技副总裁欧阳

    5月30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Methods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给备受关注的“魔剪”CRISPR“泼了盆冷水”。那么,究竟这是不是一篇值得“恐慌”的论文?CRISPR技术的应用是否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近日,记者采访了赛业生物科技技术副总裁、高级科学家欧阳应斌博士
    2017-06-06
  • 点赞 | 从“软肋”变“强大” 国产抗癌药要让癌症患者有药吃,吃得起!

    石远凯,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这位国内肿瘤内科知名专家,是我国进行抗肿瘤新药研究最多的医生之一。
    2017-06-06
  • 浙大邵逸夫医院姚玉峰:攀登角膜移植高峰

    为攻克角膜病,从1906年开始,全世界眼科医学界前赴后继。整整一个世纪,在为之作出贡献的灿烂星河里,闪烁的名字都来自德国、美国、日本……直到2010年,在记录重大技术突破的角膜移植历史上,才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
    2017-06-11
  • Nature:科学家一周工作超过80小时?他们说,“全职”已足够

    近期,在《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署名Chris Woolston讨论科学家工作时间的文章“科学家职场习惯:全职已经足够了”(Workplace habits: Full-time is full enough)。
    2017-06-06
  • 陈玲玲研究员:追寻未知是最幸福的事情

    初见陈玲玲时,很难把眼前这个爱笑的大眼睛女子和“科学家”对应起来。“这是一个关于长非编码RNA调控细胞核仁功能的故事……”她一开口,就把复杂的生命科学难题讲得饶有兴味。
    2017-06-06
  • 细胞免疫治疗领域热潮兴起,企业争抢先机

    随着诺华(Novartis)和凯特(Kite)相继提交生物制品上市申请,美国FDA批准的首款CAR-T免疫细胞商业化疗法大概率会在2017年上市,有望带动新的细胞治疗热潮兴起。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在迈入免疫细胞治疗前沿战场。
    2017-06-05
  • 施一公致西湖高等研究院未来同仁:梦想开始的地方

    在西湖高等研究院第四次学术人才招聘之际,院长施一公教授亲笔撰写文章《梦想开始的地方》,回顾了人生前50年海外任教、全职回国、授业解惑的人生足迹,并在50岁生日时许愿:与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将西湖大学建设成一所与世界一流大学并驾齐驱的、能代表中国人水平的、研究型的民办大学!
    2017-06-03
  • GEN:生物医学领域中10位青年才俊

    近日,美国知名网站GEN盘点10位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40岁以下的“科研黑马”,他们怀抱着把追求科学当作终身事业的热情,致力于解决医学科研领域中常见的重大问题,推动生物科学的突破性创新研究。
    2017-06-05
  • 中国科学家首获“德国诺贝尔奖”洪堡教席奖

    柴继杰是自2009年该奖设立后58位获奖者中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学者,是研究蛋白质以及特定受体结构构成领域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2017-06-03
  • “领跑”免疫学研究的“迷你团队”

    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实验室是我国规模最小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编人员仅30人。但这个“迷你团队”却做出了一系列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免疫学科研成果。
    2017-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