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围攻”的新晋院士谢剑平
围绕中国工程院新晋院士谢剑平院士资格一事,国家控烟办主任杨功焕发声:谢剑平当选是科学界的耻辱,其研究成果会误导公众,帮助烟草企业(12月12日《京华时报》)。
网上支持控烟办主任的观点不在少数。13日,不少媒体刊发了《“烟草院士”凸显艰难控烟语境等时评》。那么,烟草专家当选院士真的是科学界的耻辱吗?我们能理解控烟办主任的心情。确实,我国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已经5年。我国承诺今年起在公共场所全面禁烟。但是公共场所吸烟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烟草广告也屡禁不止,控烟形势十分严峻。出于关心中国人的身体健康,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控烟。对成功控烟有效举措应予以肯定和奖励,使中国控烟不断地取得推进。
但是,在全国而言,控烟是一个系统工程。控烟毕竟只是控制,不是禁止。再看国际环境,世界远远未进入全球同步禁烟的地步。即使在美欧一带,吸烟仍然很流行,只不过在公共场所禁烟越来越普遍。当然,在中国烟草业的发展还与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人们知道,烟草是高税率的行业。2009年烟草行业实现工商税利首次超过5000亿元,达5131.1亿元,同比增长12.2%。而到了2010年,我国烟草行业实现工商税利6045.52亿元,同比增加876.39亿元,增长16.95%。2002年以来,烟草行业累计实现工商税利30656亿元。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控烟事业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
谢剑平当选院士的意义在于,他在控烟这个国家既定发展方向问题上,也就是使卷烟真正少害,甚至开发出无害的卷烟进行了艰辛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据悉,谢剑平院士探索中国特色的“减害降焦”法并引入中草药的选择性降低烟气有害成分,研究开发与中茗萃取液。这说明,在控烟与满足公众消费问题上,谢剑平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在当选院士之前,谢剑平院士已三度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早在1999年前,他已成为烟草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了国务院政府补贴,这又说明,谢剑平当选院士之前,国家多个部门已承认谢剑平的控烟成效。而今,经过社科院相关程序,科学家们民主投票通过,又证明科学家们对谢的科学成果也是认可的。
“烟草院士”之争首先应该还原到基本的科学之争,明确“降焦减害”研究是否属于科学范畴这才是关键问题。假若属于科学,那么谢当选“院士”就无可厚非。至于他出身哪个行业、部门也无妨,可谓“英雄莫问出处”。在人们心目中,围绕谢剑平院士之争,一些人们和国家部门控烟与研究科学这个问题上混淆在一起。一说到控烟国家需求就不能对烟草进行研究,谁研究科学降焦,谁就是破坏控烟;谁就拿公众健康开刷。如此逻辑表面看很革命,实际已经经不起推敲。像鞭炮一样,每逢过年,人们总是想起了发扬中国民族的优良传统习惯,鞭炮齐放。但烧鞭炮难免出现爆炸伤人事故,于是一些人们又抱怨不该开禁。解决这些矛盾,不能走一禁即止、一放即乱那样的老路,时下一些地方通过研究制造新兴,既能替代鞭炮的响声,又能避免伤人那样的新型鞭炮,就是解决矛盾的招数。而今,由烟草专家研制低焦的香烟也是解决公众需要,又能确保健康的新型香烟的矛盾。事实上,谢剑平的导师、烟草生产及卷烟加工工艺专家朱尊权,早在1997年就已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剑平院士正朝着这个方向走,应予以掌声,不必担心由此误导公众吸烟。一句话,控烟归控烟,科学归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