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图)
在中科院下属的一百多个院所中,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巴斯德所)与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伙伴所),显得与众不同。
这两个有着“国际化院所”独特身份的研究所,虽然创建时间不长,却极富活力,在推进学科交叉、探索国际化科研体制、吸引全球最优秀的科学家、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别开新局。
国际化科研目标
2004年1月28日,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法国总理拉法兰的共同见证下,中法签署了《关于预防和抗击新生传染性疾病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此背景下,当年10月,上海巴斯德所成立。
它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市、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共同组建,是一块深化科研国际合作的“试验田”。
一年多以后,中科院把国际化院所的“试验田”从一块扩充到了两块。2005年10月,中科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共同建立、共同管理的上海伙伴所也在上海成立。
两个国际化研究所的成立,体现了中科院在国际化道路上,不断践行着“立足国家需求,面向世界前沿”的目标与理念。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成立于1887年,是国际公认一流的传染病研究所,迄今已产生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科院与其合作,意在加强我国在新型和突发传染病方面的研究能力和人才培养,提高我国疫苗研究能力,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作出贡献。
上海伙伴所则是一家从事计算技术与生物理论交叉研究的机构。它为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共同开展计算生物学研究的国际平台,致力于与实验科学紧密结合的计算和理论生物学研究,用简洁优美的数学语言解读生命奥秘。
国际化体制探索
除了科学使命外,两个国际化院所也肩负着探索科研管理新型运作模式的使命。
上海伙伴所的管理组织架构主要包括核心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所务会三个部分。其中,核心委员会是最高领导与决策机构;执行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协调落实核心委员会的有关决议,及时帮助解决研究所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务会则接受核心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监督,在其指导下工作,对日常管理负全面责任。
上海巴斯德所实行的是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理事会由中科院、上海市和法国巴斯德三方组成。为充分实现中外优势互补,经理事会批准,中科院任命,聘任中外两个所长共同管理研究所。出任首任法方所长的是法国著名病毒学家杜文圣教授,而我国著名免疫学家臧敬五教授出任首任中方所长。
几年来,尽管中外所长均已换届,但中外所长密切配合,协调处理国际国内管理需求的合作风格,却延续了下来。
水乳交融
成立几年来,两个国际化的研究所,在深化国际合作的探索上,均逐步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以上海巴斯德所两位所长通力配合的经验为例,外方所长利用国际资源和巴斯德网络优势,为研究所争取到了李嘉诚基金会、法国发展署、欧盟等大量国际合作项目和经费。截至目前,上海巴斯德所已经争取到国际科研经费近4000万元。
而现任中方所长孙兵赴任以来,积极开拓国内合作,建立一系列科研与临床合作基地,并作为项目主持单位承担了2个国家“十一五”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任务等一系列国家重要科技任务,成为我国和上海市公共卫生防御体系中的一支重要研究力量。
经过几年积累,上海巴斯德所在传染病基础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2010年到2011年上半年,该所以仅有14个课题组的科研体量,科研人员以第一作者在病毒学领域权威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发表文章7篇,占到中国大陆同期发表总量的10%以上。
两个国际化研究所的科研目标、国际化管理体制,吸引了国内外优秀科研人员“加盟”。
上海伙伴所的科研骨干队伍由三类人员组成。分别是实验室主任、青年科学家研究小组组长和课题组长。对前两类人员,中科院和马普学会面向全球招聘;而课题组长则不分国籍,按中科院“百人计划”进行管理。这一制度规定为上海伙伴所以国际视野选拨人才提供了保证。
目前,上海伙伴所已形成了一支来自世界十多个国家,包括科研、管理、支撑各类人才在内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其中,外籍人员在科研骨干队伍中比例达到了60%以上,整个科研队伍的外籍人员比例达30%,外籍人员在技术支撑队伍中也占到了30%。
上海巴斯德所现有引进学科带头人1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十一五”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主持2人。
谈到未来发展时,上海伙伴所副所长、书记王学才说:“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研究所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成立几年来,两个国际化院所都把培养和引进人才,看做确保科研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上海伙伴所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人才队伍进一步国际化的目标:重点引进3~5名世界顶尖科学家,着力扩大科研队伍的整体规模与实力。
上海巴斯德所自2005年起,每年组织一到两次高水平培训课程,由国内外知名科学家讲授,免费面向国内外科研人员、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进行培训。
在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吕永龙看来,两个国际化研究所是中国科学与国际接轨的“试验田”,是中科院深化与国际著名科研机构合作的典范。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实力不断提高,相信中外科技合作会进一步深化,中国科研“试验田”会不断扩大,最终将与中国科研的“大田”水乳交融,共同走向深化国际合作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