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晚,太原河西农产品批发市场里,蔬菜批发商在忙着卸货。
昨日,连云港市海棠路农贸市场里,市民在选购蔬菜。
河南芹菜严重滞销,5分钱一斤无人问津;上海农民用拖拉机碾毁百万斤滞销蔬菜;北京菜农为减少损失而铲掉油菜;山东卷心菜价格低至8分钱一斤,竟有菜农绝望得选择自杀……最近,“菜贱伤农”在各地频频上演。游资抛售、盲目种植、层层加价,菜价陷入了菜农、消费者利益两头受损的怪圈。打破这个怪圈,考验政府调控能力。
菜价急跌,菜农吃不消
据农业部监测,上周全国286家产销批发市场19种蔬菜平均价格为每公斤2.66元,环比下降11.4%。与上周相比,蔬菜价格跌多涨少。其中,蒜薹、青椒、莴笋、油菜和豆角降幅较大,分别下降19.1%、18.0%、16.8%、15.9%和14.5%。
在山东寿光纪台镇一个种植白菜的大棚里,白菜已经基本收完。菜农老吕告诉记者,大部分菜都是按照3分钱一斤的收购价卖的,“很多菜其实就是直接扔了。”
山东济南唐王镇司家村卷心菜种植较多。当地村民颜宝福告诉记者,今年卖相好的卷心菜收购价格是两毛五,不好的就没价了。相比跌幅明显的白菜、菠菜等叶菜,其他蔬菜收购价也有不同程度的下跌。“芹菜、大葱更不值钱了,很多干脆烂在地里算了。今年种菜的没有不亏的。”颜宝福说。
游资被套,抛售农产品
蔬菜价格跳水式下降,一定程度反映去年农产品价格大涨不是真实的消费需求,而是游资炒作所致。然而,被游资拖累的并不仅是投机者,囤积品种大量抛售也拖累了广大菜农正常的蔬菜销售,低价菜让菜农们血本无归,苦不堪言。
业内人士介绍,受季节因素影响,每年到这个时候蔬菜价格下降都比较明显,但一般是“五一”之后拱棚蔬菜上市,菜价才会明显下来,像今年这么早就出现价格暴跌比较反常。
去年,韩国“泡菜危机”时期,各路客商争相囤积时,大白菜的收购价格迅速从0.3元/斤左右涨到了0.4元/斤以上。但当白菜入冷库后,价格就再没涨过,而是一路走低。即便在今年春节期间,白菜净出库价也不过0.24元/斤,绝大多数白菜囤积商在收购完成之后就开始赔钱,没有翻身的余地。
据山东金乡的冷库主透露,目前存在库中的白菜有不少是大客户“不要的”,用来充抵冷库费。出库的净菜价格顶多在0.1元每斤左右,再加上损耗,合计每斤毛出库价才1分钱左右。
除大白菜以外,去年被高价囤积的“苹什么”今年也成了“烫手山芋”。威海83家冷库中原有苹果库存20万吨,库存量与去年相比,增加了30%左右。
实际上,今年以来跌幅比较深的蔬菜、水果大多是去年游资囤积炒作的品种。而今年囤在冷库里的货物将大量腐烂,因此集中出货导致市场供应量猛增。
田头到市场,涨价竟达10倍
与河南中牟县产地的芹菜5分、7分一斤的批发价相比,35公里外的郑州市区的菜市场里,芹菜的价格并没有像记者想象的那么便宜。从产地,到零售市场,芹菜的价格涨了至少10倍。丰收的芹菜没有给菜农换来钞票,也没让消费者得到实惠。北京市民张女士说菜价一直都很贵,无法想象菜农因价格低自杀。
“蔬菜能卖什么价,不是菜农能决定的。”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销售商韦继亮说,卷心菜从菜农地里到市民手里至少要经过3关:第一级批发商、第二级批发商和菜市场商户。韦继亮就是第一级批发商,从江苏沛县拉到北京的4万斤菜,收购价是0.1元一斤。到了二级批发商,再以0.35元一斤的价格卖给菜市场商户。22日下午,北京东城区两个菜市场,这批卷心菜的售价是1.5元一斤。0.35元的进菜价,到市民手里成了1.5元,价格一下子就上去了。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陈明均说,流通环节过多,是导致蔬菜生产价格与销售价格悬殊的原因之一。
盲目种植,导致供应过剩
为何今年菜价如此低?山东潍坊不少白菜种植户表示,去年泡菜危机时,不少菜农闻风大量种白菜。到了今年市场上,囤菜商大量囤积的白菜都难卖出去,更别提新上市的白菜了。这样一来,价格低也就可想而知了。
“到底种什么赚钱,真的只能靠猜靠赌。”北京菜农梁平说,即使知道北京市场的蔬菜种植情况,也没法知道全国蔬菜的种植情况。他赌输了。4月18日那天,油菜价跌到了每斤5分。
北京新发地信息中心人员分析,农民看到什么挣钱就一窝蜂似的种植什么,随之而来的后果就是价格的大幅波动。
紧急部署,各地缓解卖难
商务部21日晚上9时30分许紧急发出通知,表示将发挥地方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的应急调节作用,临时收储一批卷心菜等具备短期贮存条件的“卖难”蔬菜。
广西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免收车辆通行费、搭建过渡性临时市场等措施,缓解部分地区“卖菜难”。
河南中牟县政府发布供求信息,联系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客商来中牟来拉菜,并动员龙头企业、大中专院校购买爱心芹菜。
北京超市已开始行动,从蔬菜源头增加“农超对接”的采购量。
除了这些常规手段,济南、上海等地还在探索新的有效机制。
济南市建立冬季蔬菜储备体系,保障全市居民冬季蔬菜供应,防范菜价大幅波动。
上海着手制订今年“夏淡”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方案,市级财政继续补贴保费的50%,各区县财政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补贴比例,投保人自缴保费比例不低于10%。
走出怪圈,盼建长效机制
“菜贵伤民、菜贱伤农”,政府为此采取了很多措施,但“菜贱伤农”的情形,似乎年年都有发生。不建立蔬菜生产运销的长效保障机制,菜价过山车的问题仍有可能出现。
“现在小麦、玉米都有补贴,也就是农业保险,唯独蔬菜这一块还是空白。”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侯丽霞说,“为了保障菜农的利益,菜田也该有保险。”这种“蔬菜保险”今年已经破题。今年1月,上海安信农保公司在国内率先推出“冬淡青菜成本价格保险”产品,在国内率先探索以市场保险办法解决“菜贱伤农”。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建议,政府要加强市场与生产对接信息沟通。如,由蔬菜产销地政府出面,完善蔬菜产业链的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发布完整、权威的产销信息,尤其是田头、批发及零售之间的供求信息,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