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药物市场的运作模式:为天价药物寻找买单者

2012-03-22 11:00 · Dana

一项颇具警示作用的法庭判决令德国医疗保健巨头拜耳集团(Bayer)着实吃了一惊。印度某专利法庭作出裁决,要求这家年营收6,000亿美元的全球性制药巨头允许印度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非专利药公司出售拜耳旗下大名鼎鼎的抗癌药物多吉美(Nexavar)的廉价版本。

导读:一项颇具警示作用的法庭判决令德国医疗保健巨头拜耳集团(Bayer)着实吃了一惊。印度某专利法庭作出裁决,要求这家年营收6,000亿美元的全球性制药巨头允许印度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非专利药公司出售拜耳旗下大名鼎鼎的抗癌药物多吉美(Nexavar)的廉价版本。

印度裁决拜耳允许印公司出售多吉美的廉价版

印度裁决拜耳允许印公司出售多吉美的廉价版

近日,一项颇具警示作用的法庭判决令德国医疗保健巨头拜耳集团(Bayer)着实吃了一惊。印度某专利法庭作出裁决,要求这家年营收6,000亿美元的全球性制药巨头允许印度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非专利药公司出售拜耳旗下大名鼎鼎的抗癌药物多吉美(Nexavar)的廉价版本——尽管没有人否认这款药仍受专利保护。法院裁定拜耳有义务使印度需要多吉美的病患都能买得起这种药物。

经常在专利诉讼中代表制药公司的凯寿律师事务所(Kaye Scholer)律师萨普纳•帕拉(Sapna Palla)表示,该印度法院的裁决非常“武断”——为何独独是多吉美而非其他高价药物呢?她表示,该判决“将损害印度创新型制药产业的长期发展”,她预测该判决将“阻碍印度的外商投资”,因为这将使印度的专利体系受到怀疑。(拜耳集团也对此裁决表示不服。)

制药公司有权给新的创新型药物制定高价,这是制药业的一个基本规则。由于有90%的实验性药物因未能证明安全有效而宣告失败,我们需要数十亿美元销售额的前景来吸引投资者和企业对药物研发工作进行投资。专利保护并非促进医学研究的最理想方式,但目前也没人能拿出更好的替代方案。

对于该案,该印度专利法院和起诉方Natco制药有自己的说法。印度有成千上万肾癌或肝癌患者无力购买多吉美。只有其中一小部分人能够用上此种药物。

致力于为发展中国家民众争取新药的组织“知识生态国际”(Knowledge Ecology International)称,多吉美一年的用量售价高达6.9万美元,是印度国民人均收入的41倍。若一种药物的一年用量是美国人均收入的41倍,其售价将高达160万美元。而Natco公司的相应定价是多少呢?——177美元。

而实际上,在美国,多吉美的美元售价比印度更高。若按照批发价计算,平均每位肝癌患者每10个月用量售价8万美元;而肾癌患者每年用量的价格则为9.6万美元。当然,付钱的不是他们自己。保险公司将支付大部分的费用。在美国分摊多吉美销售业务的拜耳及其合作伙伴Onyx制药之间有一个合作项目,确保符合条件的患者自己负担的费用不超过100美元。它们也有其他各种项目,用以确保没有医保的病人同样能够用上该药。

在美国,即便是市场大量供应的普通药品,病人不用自己买单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有保险的病人用4美元就能买到市场价160美元的专利药立普妥(Lipitor),余下的费用由该药物制造商辉瑞(Pfizer)承担。与此同时,辉瑞公司也正在与健康保险公司谈判,说服它们购买辉瑞的立普妥,而不是每月120美元的非专利药版本。

对于“特殊药物”(指需要予以特殊保管或监测的处方药,通常被用于复杂病症、慢性疾病或者昂贵的治疗过程——译注),如眼下制药行业极为普遍的抗癌药,情况就更是如此了:买单的不是病人,而是保险公司或政府。这就是为什么制药公司将政府和保险公司称为“付款人”。

因此,制药公司可以为新药定出以个人之力完全无法承担的价格。我找到了10种每病患每年用量的价格超过20万美元的药物,其中包括赛诺菲(Sanofi)旗下健赞制药(Genzyme)、Biomarin制药和Alexion制药推出的药物,以及Vertex公司新推出的囊肿性纤维化药物Kalydeco,它是第一种针对导致此种肺部疾病的基因缺陷而设计的药物,但只适用于拥有某种特定基因突变的小部分患者。

一种疗效甚佳的30万美元的药物和一种效果欠佳的3,000美元的药物,哪种更好?尽管这一问题尚不存在定论,但前后比后者优越是有可能的。这些药物之所以能定出如此天价,是因为那些“付款人”会买单。Alexion制药的Soliris专治一种破坏血细胞或损害肾脏的罕见致命综合征。“尽管用药价格高达每年40万美元,但对于患有该种疾病的小部分人群而言物有所值。”桑福德•C.伯恩斯坦咨询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分析师杰弗里•博格斯(Geoffrey Porges)表示。何以见得?——Alexion公司的股票走势近期一直优于苹果(Apple)。这将使更多的公司对罕见疾病更感兴趣。我们还未达到每个病患每年用药价格达到160万美元(人均收入41倍)的程度,但有理由相信这不无发生的可能。

但将这些药物引入其他国家往往意味着放弃更多东西。一位高管曾告诉我,他在新兴市场推广这些超罕见疾病药物的的策略就是先给任何需要这种药物的人提供用药。然后试图说服政府或保险公司为某一个病人全额支付药款,再换下一个病人,以此类推。关键在于这种药物物有所值。

即便是在多吉美售价年“仅”8万美元的美国,同样的策略仍能奏效。假设拜耳生产的多吉美成本能与Natco的成本大致相当,它从每单位用量所获利润或可抵Natco从400单位用量所获利润。它需要在财务表现上更上一层楼,但也需要设法让该药物可以帮助到世界各地需要它的患者。制药行业的新契约可能是这样的:公司可以收取任意的高价,但他们必须同时确保患者能够用上该药物。当然,这一体系能维系多久,谁也说不准。

关键词: 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