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支气管炎的厦门穆女士近日发现,她经常服用的辉瑞公司生产的阿奇霉素突然买不到了。其实不仅上述阿奇霉素,自从国家发改委《关于降低头孢曲松等部分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于12月12日执行以来,部分限价药已悄然在厦门“消失”了。
为了减轻患者的负担,从根本上解决吃不起药的民生问题,国家发改委动足了脑筋,出台限价令就是他们的“杀手锏”。政府政策调控后,果然立竿见影,老百姓看不起病问题虽没有迎刃而解,至少也获得了相当的实惠,尤其是到药店买药,价格上明显感受到与以往的差别,从这个角度看来,发改委功不可没,非常作为。
药价昂贵,除了生产成本上升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销售环节出现了问题,从药品出厂到摆上柜台销售,层层加价,某些中间商把暴利做到了极致。发改委限价通知下发后,最受冲击的就是与百姓零距离的药店。因利益驱动,某些药品就神秘地“消失”。
毫无疑问,某些限价药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消失,有的摇身一变,换了招牌,变了名头。依笔者看来,这场政策与对策的较量,压根就没有谁对谁错,发改委关心民众福祉,出发点是好的,而擅于“应变”的药企或药店似乎也情有可原,企业也要生存发展,而遭殃的无疑是老百姓了。限价药的消失释放了一个信号:有关主管部门不能仅仅一限价格了事,必须深入实际,切实帮助药企降低成本,减少不合理的销售环节。如此,不用限价,药价自然也能为大众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