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在线 Pharmon.com.cn】编者按:并购重组作为一种资本运作方式,可以带给企业超常的发展,也成为许多上市公司做大做强的战略选择,但是知易行难。那么,成功的关键在哪里?中国医药行业存在哪些好的并购方向?哪些企业有望通过并购走向世界?
2010年,央企与地方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医药国企将加快并购重组步伐;基本药物省级招标采购、集中生产、配送等相关制度的后续出台,将推动医药行业走向集中。国际竞争的加剧与自身发展成为推动医药企业并购重组的长期动因。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如此评价美国企业的成长路径:“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形式的兼并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
辉瑞、强生等世界500强医药企业的成长历史,实际上也是并购的历史。2010年,外部推动与内部发展双力成为中国医药行业并购重组的“双轮驱动”。
全球竞争加剧催生并购潮
2008~2010年,大批专利药品专利到期,全球医药增长处于低谷,市场增长率达到历史最低点,仅为5%。由于专利过期品牌药遭遇仿制药的强势扩容,跨国制药企业都面临研发的高系统性风险,拓展仿制药业务似乎成为必须的选择,全球前30强医药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建厂。
2009年,随着甲流的暴发与政府疫苗采购,国内疫苗市场容量骤增,吸引葛兰素史克(GSK)、诺华、赛诺菲安万特等公司进军国内疫苗市场。GSK相继与江苏沃森、深圳海王英特龙公司组建合资企业,研发、生产、销售面向中国市场的小儿疫苗、人用流感疫苗、狂犬疫苗等。法国赛诺菲安万特公司亦斥资近7亿元在深圳投建年产2500万剂疫苗的生产基地。2009年年底,诺华制药收购国内第二大疫苗生产企业天源生物85%的股权,大举进发国内市场。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企业只有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才能与之抗衡。
政策推动行业走向集中
“调结构”推动国企并购重组
2009年年底,中央经济会议提出以“促消费、调结构”作为新一阶段的政策重点,2010年,国有企业将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根据国资委确立的央企重组思路,到2010年,中央企业将缩减至80~100家。
2009年2月,国药集团与中国生物联合重组为新国药集团,医药央企由5家合并成4家,近期国药集团与上海医工院也进入并购谈判阶段,届时3家央企将合并成一家。2009年9月国药控股香港成功上市将募资90亿,进一步增强国药集团对国内医药流通领域的整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