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企业生产基地快速发展的反思

2010-03-04 17:04 · Edwiin

【制药机械网 Pharmon.com.cn 讯】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及中药制药企业规模化的发展,药材的生产及供应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而中药材生产及供应的混乱,药材数量、质量得不到保证和野生药材资源的日益枯竭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在此背景下,中药企业自建药材种植基地或加

【制药机械网 Pharmon.com.cn 讯】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及中药制药企业规模化的发展,药材的生产及供应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而中药材生产及供应的混乱,药材数量、质量得不到保证和野生药材资源的日益枯竭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在此背景下,中药企业自建药材种植基地或加强与基地的紧密联合等工作得到快速发展。一时间,拥有自身地道原料基地、绿色基地成为了各大企业争相宣传的招牌;尚未开展基地战略的企业也千方百计涉足于此,以期能在未来发展中紧跟时代步伐而不被淘汰;而国内大大小小的生产基地、合作社更将能够与大企业联营看作自身腾飞的希望。这种产企联合似乎已成为解决中药材流通产业乱象的一剂良方和替代传统流通方式的一次革命,甚至成为中药产业规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破局的必经之路,谁不建立基地或不与基地联合,谁就可能死路一条。

对于这个议题,大家可以列举出诸多成功的例子来论证:某大型中药企业在陕西建立丹参标准化基地后,成功实现产品国际化;某中药企业在厂区周边地区建立20万亩山茱萸生产基地后,成功地保障了原料稳定供应并确保了成药质量等等。

建立企业原料生产基地肯定比原来通过产地分散采购甚至从药材市场上采购进步得多,规范得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这种生产车间的前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自身原料的供应稳定,保证药源质量并推动GAP的实施,但建立原料基地是否就可视为这个行业可广泛复制之路甚至是唯一道路呢?笔者并不赞成这种观点,这种产企联合的道路只能成为特定企业特定品种在特定阶段的过渡性产物,而不应成为行业争相复制的模版。

是否符合现代分工需要?

世界日益变平,分工合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越向前发展,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越需要深化,而漠视分工与专业化的倾向将会导致产能过剩和不正当竞争。这种社会分工的明确和细化、优化经济结构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得到了明确(例如振兴流通产业、信息产业和加强服务业等)。

任何一个地区不可能“画地为牢”,限制地域间的分工合作;而任何一家企业不管其规模再大也不可能把一条产业链从头吃到尾。社会中每个角色都有其长处和不足,必须通过分工合作来弥补。制药企业长于成药的成本控制、质量控制或技术研发,但对于种苗种籽选择、四时节气撑控、农技推广、物流配送、信息导向甚至GAP推广等方面却是弱项。如果企业一定要将触角伸进这些环节并大包大揽,既不明智也不现实。

基地养护成本如何控制?

建立生产基地必然要面临与其它产区农户甚至周边农户的竞争。事实证明,任何产业如果想和农户竞争生产成本的话,必然死路一条。因为农户至少有劳动力零成本,吃饭也可不花钱,药材种出来家里院里随便一堆,就可以等人上门收购;而原料基地的建立必须伴随着高昂的开办、养护、加工及仓储物流成本。如广东某中药企业曾在湛江建立广藿香生产基地,结果种出来的广藿香成本高达11.5元/公斤以上,远高于周边农户6元/公斤左右的供货价。

而在目前国内成药销售价格严格限制且逐年下降的背景下,企业每一分钱成本的增加都意味着在招标竞价中多一分淘汰风险。你用自己基地生产的高价原料而别人使用从农户手中买到的低价原料,你的优势又何在?如六味地黄丸,全国各企业的批发价没有超过12元的(含四家优质优价),中药生产企业如何能保证其在加大原料成本投入前提下还能保证以较低价位淘汰竞争对手?——主管部门既要求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又要不断降低出厂价格。在这种状况下,除了少数有实力的大企业外,国内有能力进行这样产业基地化经营的中药企业又有多少?

基地药材流通渠道如何控制?

由于建立基地成本高,有企业直接采用了“企业+农户”的方式提供种籽、提供技术和标准并进行保护性收购。事实上,这些年这种合作模式也曾经如火如荼,但最终多是事与愿违。

当中最大的问题是这种合作生产出来的药材流通渠道如何控制,“合同好签,履行太难”!其中一方面是由于近些年不断有骗子企业打着合作种植的旗号,赚一把就跑,骗怕了老百姓;另一方面,目前我们还不能高估基层农户的合同履约能力,如药材种出来后市场价格低时,老百姓争相把货卖给你,市场价格高时,就自己走市场渠道。而企业是不是也可以随行就市出高价?如果那样,就只会给炒货的人买单,原料稳定供应最终还是成为泡影。也许会有企业对此提出质疑,列举出某企业对山茱萸很好地进行了渠道控制的例子。但那是因为这家企业本身就建在产地,纳税额接近于当地年财政的1/3,政府支持力度是其它外地企业所无法比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