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内人士为医药行业没有像钢铁、水泥等一样被列入六大产能过剩行业而庆幸,但医药行业同样也没有被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十大振兴产业。部分大宗原料药产能严重过剩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消解,从高层到业界都在进行深刻的思考。
乱象
没能走出“涨价—扩产—压价—减产—再涨价”的宿命与轮回
医药产能过剩之重,莫过于大宗原料药维生素C。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工信部消费品司等部门去年年底开展的联合调查亦从维C开始。调查结果显示,今后三年我国维C行业产能将持续过剩,国家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控引导,并加强行业监管。
维生素C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在全球市场具有话语权甚至定价权的大宗原料药之一。目前我国产维C约占全球近九成,维C及其衍生物占出口金额比重高达40.42%。2006年后,随着国际VC两大生产企业DSM和BASF因环保和成本压力不断停产,我国对全球维C市场的话语权逐渐增强,主要产能集中到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石药集团、江山制药和鲁维制药等5大企业,产量总和约12.7万吨。2008年至今,多数维生素品种冲高后一路下跌,只有维C连续三年相对平稳,维持在国内价格90元/公斤、出口价格10美元/公斤的高位。据东北制药、华北制药2009年第三季度财报,两家公司维C产品毛利皆维持在55%~60%水平,较一般大宗原料药明显偏高。
资本的逐利本性使得各地的投资冲动不断涌起,2009年后先后有上海迪赛诺、宁夏启元、安徽泰格生物等近十家药企恢复或投资兴建VC项目,一向以青霉素盐闻名的河南华星也开始转产维C,最近还有黑河高科生化有限公司与港方签订2.5万吨维C的投资项目。据发改委统计,全国已建和在建维生素C产能约5万吨,规划拟建产能2.5万吨,合计7.5万吨,占2008年全球维C消费量14万吨的53.6%。毫无悬念,维C将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价格大战一触即发。
过剩的何止维C一个,青霉素盐、扑热息痛等大宗原料药均深陷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加剧的泥淖之中。目前我国青霉素工业盐产能已达10万吨/年,而每年全球市场总需求量只有5万~6万吨。即使这样,新一轮的扩产潮仍在继续,河南华星青霉素盐项目已扩至第五期,总产能达1.2万吨,联邦制药、健康元、哈药集团、齐鲁制药等主要生产企业的产量都在增加。虽然2009年前几个月产销量等指标环比有所增长,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实不足喜,特别是重点出口市场严重萎缩、出口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作为国际抗生素市场的主角,7-ACA也存在国内产能超全球需求的现象,目前我国7-ACA产能已达7000吨/年左右,远超全球4000吨的需求量。
近十几年来受产能过剩之累,我国多个大宗原料药一直没能走出“涨价—扩产—压价—减产—再涨价”的宿命与轮回。
对策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已明确行业准入、投资管理、贸易监管、违规查处等五大措施
一个产业,无论眼下多么红火,只要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的势头得不到有效遏制,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得不到根本扭转,其结果必然是恶性竞争、扩张无序、行业失衡。不仅后来进入者可能遭受重大投资损失,原先企业亦必然被拖累,本来平稳运行、健康发展的产业将遭到沉重打击。
如何遏制产能严重过剩的势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已明确行业准入、投资管理、贸易监管、违规查处等五大措施,主要有:严格执行国家投资管理政策,停止审批和建设内外资新增维C项目,对已建、在建和已批未建的项目进行清理整顿;抓紧制定产业准入标准,严格生产许可证的审查和发放,对违规企业已颁发生产许可证的要依法撤回;对维C出口继续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抓紧制定出口商品合规生产认证制度,规范经贸流通秩序;实行行政问责制,建立信息发布制度等措施,引导企业加强自律,维护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对违纪违规、渎职失职的行为进行严肃的行政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