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在线 pharmon.com.cn】被称为“雪域奇葩”的藏药有着2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较为完整、较有影响的民族药之一。千百年来一直靠手工生产的藏药,如今已在自动化流水线上生产,藏药生产技术开始走向科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一批高技术含量的名优藏药陆续问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人们的逐步认可,藏药这一民族瑰宝已经走出高原,以它独特的疗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走向市场后的藏药如今正面临着市场开发与资源短缺的尴尬。如何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成为藏药产业健康发展面临的严峻课题。
可喜
18家企业有300个批准文号
218种药材被列入国家标准
目前,我区共有18家藏药生产企业,全部实现了在GMP条件下生产,全区藏药生产企业现有国家药品批准文号300个左右,在中国药典中有18个藏药品种被收载,200个藏药品种、136种藏药材收载于藏药部颁标准。
自治区卫生厅党组书记卢彦朝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区藏药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构建成了以奇正、西藏药业、自治区藏药厂等为主体的西藏藏药产业体系,但藏药的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与周边省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从总体看,我区的藏药现代化、市场化进程还不算太快,研发水平还不太高,微生物超标、重量差异等技术问题攻关难度较大,导致我区藏药质量标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有待进一步做好。”卢彦朝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藏药的审评中,由于缺少了解我区藏药理论体系的专家,使藏药的评价和判断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另外,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普遍存在“重认证、轻管理”的倾向,这些问题制约了传统藏药的健康发展。
记者从自治区卫生厅了解到一组数据,我区目前可生产近400种藏成药,有300个左右的国药准字号品种,其中20多个品种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218种药材被列入国家标准,有24种藏药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品种目录》。18家藏药企业依托我区丰富而特有的虫草、红景天、藏茵陈、花锚等藏药资源,不断加大药品开发力度,一批高技术含量的名优藏药陆续问世,现已基本形成了心脑血管用药、肝胆用药、消化系统用药、风湿用药和妇科用药等五大类产品。
走在我区藏药企业前列的奇正藏药,年产值已过亿元,并已形成了集种植基地、药物研究所、药品生产和市场营销为一体的集团型发展格局,其研发生产的“奇正消痛贴膏”等名牌藏药产品已远销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担忧
发展面临无药材可用危险
亟需深思可持续发展问题
我区藏药资源丰富,其中仅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缺氧地带的珍贵药材就达300多种。自治区藏药厂厂长贡嘎罗布说,由于西藏地处高原,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有效积累多,西藏的药材具有更好的疗效。据统计,在所有的藏药药材中,除矿物类、动物类药材外,植物药中70%来自青藏高原。有些药材是在西藏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才能生长的特有药材。“但随着藏药市场化步伐加快和对藏药材乱采乱挖,藏药发展面临藏药材短缺,甚至无药材可用的危险,这些因素正影响着我区藏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嘎罗布说。
卢彦朝也表示,由于我区目前还未出台藏药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形成药材保护规划,野生藏药材乱采乱挖的现象非常严重;藏药材开采无计划、无组织、盲目采挖开发导致部分常用和用量较大的藏药材短缺。目前,西藏的藏药资源日益枯竭,种植资源流失严重,致使一些物种有灭绝的危险。
自治区藏医学院院长尼玛次仁认为,藏药材都是由当地百姓采集,他们常常连根一起采挖,采集方法不科学,造成藏药资源的破坏。目前,红景天、乌努龙胆、虎耳草等30多种藏药材处于濒危状态。此外,当地百姓因为不知道藏药厂所需品种,出现采挖的藏药材不是当年藏药厂所需的情况,造成了藏药资源的浪费。
尼玛次仁说,如今很多藏药产地,将藏药作为支柱产业,这样就必然面临着规模化生产的问题,因此出现了藏药材乱砍、滥挖的现象,对这些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使生态多样性日益遭到破坏,藏药材陷入“越贵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贵”的恶性循环中,“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藏药资源,使藏药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需深思和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