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林达生科:专注生物药长效化

2012-08-31 08:57 · Hebe

近日,由富岩、于在林创办的天津林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注射用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干扰素α2a融合蛋白”通过了临床前研究, 获得了国家药监局新药临床试验批件。临床前试验结果显示,该药对于乙肝和丙肝都有显著治疗效果,有望将给药频率降低为每两周一次。

天津林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富岩

乙型肝炎是最为困扰中国人的传染病之一。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就是说,每10人当中就有1人携带乙肝病毒。

乙肝患者以往用常规药物需持续6~12个月,每天或两天用药1针,不但毒副作用明显,而且因用药频繁,患者往往不能坚持治疗。

近日,由富岩、于在林创办的天津林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林达生科”)自主研发的“注射用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干扰素α2a融合蛋白”通过了临床前研究, 获得了国家药监局新药临床试验批件。

临床前试验结果显示,该药对于乙肝和丙肝都有显著治疗效果,有望将给药频率降低为每两周一次,销售价格也会远低于同类进口乙肝治疗药物,从而增加患者依存度,使患者获得有效治疗。

或成肝炎治疗重磅药

注射用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干扰素α2a融合蛋白是海外归国科学家富岩、于在林夫妻领导的研发团队自2011年以来获得新药临床试验批件的第2个国家I类新药。

该药主要用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治疗。肝炎病毒可引起严重的肝脏疾病,导致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直至死亡。

我国约有1.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治疗进展举步维艰,通行多年的抗炎治疗手段效果有限而医疗费用却高昂。虽然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在高考体检和新员工录用体检中取消了乙肝检查,但对乙肝患者的歧视却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且乙肝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而丙型肝炎相对而言更常见于美国。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今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目前约有320万名丙肝患者,每年死于丙肝的人数超过死于艾滋病的人数。
为此,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

研究表明,干扰素α具有免疫调节特殊功能,对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疾病有直接的抗病毒活性。

基因工程重组干扰素α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效药。重组干扰素α中主要有重组干扰素α2a和重组干扰素α2b。全球重组干扰素α的市场年销售额在150亿美元左右,中国具有至少1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份额。

于在林表示,由于重组干扰素α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仅有3.5个小时,肝炎患者需要每天或隔天注射给药1次,连续给药至少6个月以上,因此,患者的依从度极低,临床上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市场急需升级换代的长效重组干扰素新药。

而林达生科开发的注射用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干扰素α2a融合蛋白比现有常规重组干扰素药物具有更长的血液半衰期,可以达到每两周给药一次,1针相当于常规药物的7~14针。新药的代谢途径不变、疗效显著、患者依从度更高,费用大大下降。

据了解,该药由原创的药物分子、新结构、新生产工艺、新制剂配方等生物药长效化技术平台研发。该长效新药研发平台是由20个系列国内外发明专利组成,其中中国发明专利11个,9个获得授权证书;美国发明专利7个,4个获得授权证书;2个国际PCT申请均获得公开。

化短效为长效

“我们主要作长效基因药物的研究,使基因药物在人体内的半衰期延长,加强药物的使用效果,并减少药物注射的次数。”于在林表示。

之所以选择将药物从短效变为长效这条重点突破路径,正是因为于在林和富岩发现很多现有药物半衰期短,虽然能暂时压制病毒,但药效维持不了多久,病毒就会借机强力反弹,反而影响了治疗效果。

不少药物用药频率很高,患者需要每天使用,既加重了经济负担,也使患者承受着反复而长久的痛苦。

例如,目前,在各类癌症患者中,有95%的患者要在做化疗的同时注射升高白细胞的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一个疗程21天中需要注射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7支到14支。如果采用林达生科的长效升高白细胞新药rHSA/GCSF注射剂,只需要2支到3支。

而对于进口长效药物,往往价格昂贵,“以美国罗氏生产、治疗乙肝的派罗欣(PEG化重组干扰素α2a)为例,市场价格约为1200元/支,每周打1针,需要连打6个月到1年,费用负担可想而知。”于在林说。

正是看准了其中的巨大机遇和市场价值,于在林、富岩团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研发长效、低成本的生物药上。

“我们的生产成本将控制在派罗欣的二十分之一到六十分之一。”于在林表示,“这样会使更多的乙肝患者可以获得有效治疗。”

然而,生物医药的新药研发对研发技术、设备、人员等各方面的需求都十分苛刻,且新药研发周期长,一般5至10年,资金投入成本大,且风险高。

对此,于在林认为,生物医药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平台。平台一旦建立,就可以此为基础研发多个不同药物。自主知识产权是创新的重要支撑,如果没有专利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将无法立足。

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正是富岩、于在林近年屡获突破的关键,于在林表示,第3个治疗用生物制品国家I类新药完成了临床前研究,已经取得国家药监局的新药注册申报受理通知书。公司下一步将筹建中试车间、生产基地,并希望能早日成为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