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细胞(VEC)简介

2010-02-22 12:05 · Zoe

血管内皮细胞(VEC)为衬贴于血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由中胚层成血管细胞分化而来,它沿着血管内壁单层有序排列,直接与血液的各种成分相接触,是血液、血流、血管三者相互联系的界面和环节。VEC厚薄不一,在大血管VEC的厚度为1 μm,在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其厚度为0.1 μm。VE

血管内皮细胞(VEC)为衬贴于血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由中胚层成血管细胞分化而来,它沿着血管内壁单层有序排列,直接与血液的各种成分相接触,是血液、血流、血管三者相互联系的界面和环节。VEC厚薄不一,在大血管VEC的厚度为1 μm,在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其厚度为0.1 μm。VEC大小较一致,形态扁平,宽约10~15 μm,长约25~50 μm。VEC的数量很可观,据估计,成人约有6x1013个VEC,净重约1 kg[1]。

1865年,His首先提出内皮(endothelium)这一概念,长期以来以来人们对于VEC功能的认识仅限于它衬在血管内壁,为血流提供光滑的表面,并作为半透膜,将血管内外分开,起屏障作用。1980年,Furchgott等[2]发现血管内皮舒张因子(EDRF)后,人们对内皮功能的认识逐渐深入。研究表明,内皮并非单纯起结构性屏障作用,而是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参与机体的血管调节、凝血、纤溶、免疫、物质转运和生物活性物质释放等生命活动。目前对内皮的看法是“内皮是一力学的、具有异质性的弥散性器官,它有活跃的分泌、合成、代谢以及免疫功能”[3]。

此外,VEC不仅存在种间异质性,也存在种内异质性。即同一个体的不同器官、组织的VEC,其表型、功能各不相同,且与来源组织、器官的功能密切相关。

内皮细胞属于比较娇气的细胞,较难培养,需要的培养条件比较高。一般血清含量不低于20%(建立的细胞株除外),条件允许的话,进口胎牛血清是首选的血清;培养基中往往需要添加生长因子,常用的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的生长因子有ECGS、ECGF、VEGF、bFGF和EGF,在添加生长因子的同时,需要添加100 U/ml左右的肝素钠。常用的培养基有:DMEM、M199、RPMI1640、DMEM/F12。

目前,内皮细胞原代培养所采用的方法有消化法、贴块法、过滤取微血管段法(严格说来,应该也归于组织块贴块一类)、磁珠偶联抗体分离法,不同方法的选择,与内皮种类不同、实验需要不同和各个实验室的习惯不同而相关。

常见的内皮细胞培养有: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其中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目前成为内皮细胞培养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只是微血管内皮细胞更加娇气,分离困难,增加了培养的难度。

[1] 成令忠, 组织学[M]. 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831.

[2] Furchgott RF, Zawadzki JV. The obligatory role of endothelial cells in the relaxation of arterial smooth muscle by acetylcholine [J]. Nature, 1980,288(5789):373-376.

[3] Fishman AP, Endothelium. A distributed organ of diverse capabilities[J]. Ann NY Acad Sci, 1982,401:1-8.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