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江南大学,随着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的实施,越来越多像中西秀树一样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的人才加入到师资队伍行列,成为学校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西秀树是江南大学首位全职日籍教授
在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一个清瘦的身影引起大家关注,他叫中西秀树,是江南大学首位全职日籍教授,作为“糖化学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引进的高端人才来到了江南大学。在江南大学,随着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的实施,越来越多像中西秀树一样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的人才加入到师资队伍行列,成为学校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内引外联 构建“人才磁场”
“人才引进,首先是做好功课找对人,其次是千方百计说服人”
作为我国轻工、食品、工业生物技术高科技的摇篮与依托单位之一,江南大学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面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内涵提升、发展的难题,学校充分认识到教师是一流大学的核心,教师队伍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决定因素。在做好现有师资培养提高工作的同时,创造条件吸纳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特别注重从海外、国内名校引进人才。学校决定紧扣学科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紧迫需求,用5年左右的时间,接收并重点支持100名以上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的人员来校工作。
在江南大学校长陈坚看来,“人才引进,首先是做好功课找对人”,明晰人才需求定位,着眼于学校长远发展,侧重人才与学科发展主体方向的结合度、补充度,注重引进能够带领有关学科、领域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其次是千方百计说服人”,与意向人才的接洽,要用未来事业发展的激情来感染人,用真诚沟通来打动人,用细致服务来感动人。于是,各学院纷纷建立起高层次人才引进跟踪服务和沟通反馈机制,有关职能部门帮助引进人才积极争取江苏省和无锡市的一些资源,落实他们在住房申购、落户、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学校还从实验设备条件、物理空间、科研启动经费、相关配套经费等方面,为引进人才创造优良的教学科研启动基础条件,多管齐下留住人。
2007年被江南大学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王小元博士,是首位举家迁入无锡的长江学者。此前,王小元在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任副研究员,全家在国外生活多年。“在美国选择来无锡时,我也曾有过一些顾虑。”王小元说,“但江南大学的浓厚学术氛围,以及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使我更加感动。我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为支持王小元教授开展科研工作,学校拿出200多万元实验室建设和科研经费,为他提供了国内一流的科研条件。
诚心揽才,人才纷至沓来。据统计,近年来学校共培养和引进了各类正高级人才128人,培养和引进博士297人。师资水平的提高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一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在校内确立了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逐步形成了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和重才、爱才、惜才的文化氛围。
优势互补 携手“协同创新”
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组建学术团队
人才引进来,更要用得好、留得住。在持续加强有利于师资培养的制度建设,改革高层次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江南大学以人为本,为引进人员安排了能够发挥个人特长的关键岗位,提供重要学术活动的参与机会,给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
依托“食品科学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平台,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熊幼翎领衔的江南大学“食品精细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2006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制糖工程是江南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糖化学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内第一个系统从事糖化学、生物转化、结构修饰、分离纯化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基地,其运行与发展将为支撑全国生物技术、食品、农产品加工、预防医学等学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正在来临的碳水化合物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糖质科学与技术人才。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7位高端人才汇聚江南大学,集合各自专业优势,共同托举糖化学研究的高峰。
其中,来自日本的高晓冬博士在真核细胞蛋白质N-糖基化领域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谈到加盟江南大学,高晓冬表示,“江南大学拥有国内相关领域的优势学科发展平台,学术氛围浓厚,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力支撑和优良环境,双方合作,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深化研究,前景广阔”。
高晓冬充分发挥在国外多年研究工作的优势,积极介绍国外最新科研信息,引进先进技术和相关高端人才,促进江南大学和国外同行的交流,为本校青年研究人员和学生介绍、提供出国研究和交流的机会。正是在高晓冬的积极推荐下,日本的中西秀树博士、美国的关锋博士、德国的尹健博士先后加入“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糖化学与糖生物技术研究团队。
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组建学术团队,打造一支由国家级人才领衔、1至2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至3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和若干名青年教师组成的高水平学术梯队,从而形成优秀人才团队效应和资源凝聚优势,加快与国际接轨,并发展具有本土优势与特色的糖生物学与糖工程新学科、新产业,推动学校相关学科群发展,构建糖工程前沿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创新平台,从而实现研究成果在工业应用方面的突破。
立足轻工 服务“国计民生”
传承食品轻工优势,培育发展新兴学科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不仅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涉及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的声誉。江南大学是传统轻工优势高校,面对国家和百姓的迫切需求,如何整合学科资源优势,为推动食品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是学校领导层始终思考的问题。
目前,江南大学正依托像“食品科学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等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平台,“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控制理论与技术的基础研究”国家“973计划”项目等重大项目,培养、吸引和聚集着一批高层次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为进一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知识创新模式,建设“食品营养与安全科学中心”被列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心建设的主旨是围绕食品产业难题,全面开展食品营养安全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开展膳食与营养健康、食品安全基础等国家战略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在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的改革与示范上寻求突破。计划重点引进20至30个国际高端人才团队,建成国际一流的学术高地,食品科技的原创中心和协同创新的重点基地,引领国际食品学科的原创性基础研究,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主要力量。
在传承食品轻工优势的同时,江南大学还注重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培育发展新兴学科。作为全国首家实体运作的物联网工程学院,成立一年来也取得丰硕成果。依托物联网相关的完整技术链,面向自动化控制、先进制造、计算机与软件技术、电气、电子等无锡市重点扶持的产业,医疗、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食品安全、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国家和地区重大关切的领域,以科技创新密切服务企业需求,先后与200百余家无锡企业开展横向科技合作,结成紧密的战略联盟,合同金额达1.3亿元。
继“物联网技术与工程”获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工业过程智能控制创新引智基地”近日通过了“111计划”审批,成功立项。该基地立足于国家战略和行业急需,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物联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为导向,汇聚了瑞典、加拿大、捷克、美国等国的一批国际一流学术大师和专家,与学校紧密合作,将控制基础理论及物联网技术与工业生产结合,研究解决食品、生物等生产过程精细化控制、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工厂等共性问题。
引才的关键是引心,引才的目的是聚智。发展中高校如何“海纳百川”,广揽四海英才,实现跨越式发展,江南大学用自己的实践走出了一条“引”“养”并举、借“力”发展、共攀高峰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