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世界消费者的健康,联合国食品标准机构已批准了几项新的法规,包括液体婴儿配方奶中三聚氰胺的最高含量。获准的其他措施包括关于海鲜、瓜类、无花果干和食品标签的最新食品安全标准。
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共同主持的食品法典委员会负责制定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标准,确保全世界的消费者获得更加安全和质量更高的食品。在许多情况下,食品法典标准被当作国家立法的基础,并为国际食品贸易提供食品安全基准。
三聚氰胺
高浓度的三聚氰胺可致死,而在婴幼儿配方奶和奶粉等食品中使用可以增加表观蛋白质含量。三聚氰胺毒奶导致婴幼儿死亡和患病。两年前,食品法典委员会(食典委)作出规定,每公斤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三聚氰胺的最高含量不得超过1毫克,而其它食品和动物饲料中三聚氰胺的最高含量则每公斤不得超过2.5毫克。食典委目前已将每公斤婴儿液态奶的三聚氰胺最高限量定为0.15毫克。
除了其它工业用途之外,三聚氰胺还被用来制造餐盘和厨房用具。新的限制措施将有助于各国政府确定所检测到的三聚氰胺是属于不会造成健康问题的不可避免的三聚氰胺污染,还是属于蓄意掺假,从而保护消费者。
无花果干和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由霉菌产生的真菌毒素,不仅有毒,而且被认为可致癌。诸如干果、坚果、香料和谷物等多种产品,如果储存不当,可导致产生高含量的黄曲霉毒素。食典委现规定,每公斤无花果干中黄曲霉毒素的最大安全限量为10微克,同时还对检验抽样方法作出详细说明。
瓜类
一个正在出现的公共健康问题涉及日益普及的预切瓜片。暴露在外的果肉可能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这与危及生命的沙门氏菌和李斯特菌爆发相关。
该委员会建议,预切瓜果应封装或包装,尽快冷藏,并在4⁰C或更低的温度条件下配送。建议在收获后尽快进行降温和冷储,而用于切削和剥皮的刀具应定期消毒。
海鲜与病毒
海鲜,尤其是贻贝和牡蛎等贝类的食品卫生已成为食品安全中令人关注的主要问题。食典委通过了一系列卫生预防措施,旨在控制食源性病毒。病毒通常比细菌有着更强的耐药性,而通过粪便传播的病毒能在双壳类软体动物、土壤、水和沉积物中生存数个月。它们在冷冻、冷藏、紫外线照射和消毒处理后仍能存活,但对热却很敏感。
常见食源性病毒病系由甲肝病毒及诺罗病毒引起。食典委指出,诸如牡蛎和贻贝等软体动物生产的主要危险来自其生长水域中的生物污染。
因此,确保养殖区域海水的水质至关重要。当有可能或有证据表明存在病毒污染时,建议封闭感染区域,销毁受污染的贝类和/或在食用已收获的产品之前进行加热处理。
强制性营养标签
食典委建议,世界各地的食品生产商在其产品上加贴营养成分标签,确保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产品;此项建议符合世卫组织的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战略,是在促进全世界健康饮食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已经成立49年的食品法典委员会于7月2-7日召开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184个国家及欧盟的600位代表。
>>中国三聚氰胺标准换算后与国际一致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中国卫生部、农业部等五部门出台了有关三聚氰胺的规定,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kg,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这个标准在字面数值上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为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重新设定的新标准不一致,引发了中国民众广泛而激烈的讨论。
有评论称,这凸显的正是国内乳粉和洋奶粉的质量差距。标准上尚且有这么大的差异,实际差距不容想象。也有人将近年来洋奶粉肆无忌惮地涨价、国产奶粉风光不再与标准相联系,称标准的漏洞是消费者心中的痛。食品安全事件因为检测标准上的漏洞,而让消费者吃哑巴亏,并呼吁有关部门能真正重视国内的乳品市场,不要让三聚氰胺的悲剧再次重演。
近期,对于有关国产奶粉三聚氰胺标准的质疑,国家已有官方回应,称两个标准折算后其实是一致的。乳制品专家表示,标准对比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单位要一致,二是要以相同物质进行比较。
我国的规定“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kg,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这里面数值指向的是“食品”。而本次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新标准“每公斤液态婴儿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过0.15毫克”数值指向的是“液态牛奶”。
我国此前的规定中,“食品”专门指“粉状”,即奶粉。奶粉和牛奶一个是固态,一个是液态,之间的转换有一个1:8的浓缩、稀释关系。液态的0.15毫克,浓缩之后,乘以8等于1.2毫克,国际上一般标准数值的确定四舍五入,因此是1毫克。因此中国现在的标准: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kg跟本次联合国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关于液态奶中三聚氰胺的规定,折算以后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