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西安总是漫天尘埃,灰蒙蒙的。而今,这一切正渐行渐远。当历史的车轮来到新千年的第一个十年,每个西安人都深切感受到古城正焕发着青春:头顶蓝天白云,周围绿色清新。“八水绕长安”的诗境逐渐回到人们的身边。碧水蓝天,不再是西安人的梦想。
“十一五”以来,西安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努力建设人民满意城市,把环境保护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西安环保事业蒸蒸日上;西安环保人乘势而上,奋力拼搏,西安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蓝天越来越多,河流越来越清,城市越来越绿,景色越来越美,西安人的生活越来越和谐幸福。
污染减排三张牌
污染减排指标是国家确定的“十一五”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之一。如果说污染减排是一场战役,那么战场在哪里?怎样去组织进攻?
这方面,西安市走在了全省前列。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把污染减排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举措。在此基础上,西安市环保局在污染减排中打出“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的“三张牌”。
一张牌:结构减排。为了使区域经济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西安市强化结构减排,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淘汰落后产能和重污染行业为重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实际情况,西安市重点在抓好造纸、印染、水泥等行业的结构调整上下功夫,按时限分期实施关闭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企业和落后工艺。仅造纸企业就由2002年272家减至20家,此举可削减COD排放量近4万吨,减排废水2亿多吨。
二张牌:工程减排。据西安市环保局罗亚民局长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末,西安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就超过了工业废水排水量,加快建立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迫在眉睫。“十一五”以来,西安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并将其作为对有关区县政府和市级部门年度综合考评的硬指标,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和市长陈宝根亲自抓,使西安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步入快车道。至2009年底,西安市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达11家,已形成污水处理能力94万吨/日,在建污水处理厂6家,将形成污水处理能力35万吨/日,与建国至2006年期间所形成的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相比,增加了78万吨。同时,积极推动未进入城市管网的大学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和餐饮业废水治理,西安思源学院等10所高校建成运行了污水处理设施,西安思源学院还实现了生活污水零排放,对此,国家环保部周生贤部长给予了高度赞扬。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餐饮业污水整治1800多家,使市政管网化学需用量浓度偏高影响污水处理厂运行效果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除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治理和二氧化硫减排工作也不放松。西安市环保局先后完成了银桥生物科技等大型企业工业废水治理工程;集中供热站及企业自备电厂脱硫工程建设,同时加大集中供热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拆改力度,积极推广清洁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十一五”全市共完成工程减排项目136项。通过实施结构、工程和管理减排措施,全市从2006年到2009年共计完成削减化学需氧量5.04万吨,二氧化硫6.08万吨,完成了“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的88.57%和94.64%,有效地支撑了西安市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三张牌:管理减排。“十一五”以来,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主要领导多次亲临一线,督促指导落实。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市长陈宝根分别先后数次调研检查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渭河污染防治等重点环保工作。治理污染,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
为了避免产生新的污染源,西安市各级环保部门对环评的审批标准非常明确,严格把关。实行“五个不批”――对水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不批,对环境质量不能满足水环境功能区要求的项目不批,对用水量大、废水排放量大的项目不批,对位于城市污水管网未覆盖区域、又不自建污水处理厂的项目(包括房地产项目)不批,对不能完成流域污染治理任务的区县所有项目不批。从源头控制了污染的产生,使重点污染物排放量逐年递减。仅2009年,市环保局受理了300多份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其中被否定的项目达12个,创历年之最。
随着市委、市政府调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认真实施结构、工程和管理三大减排措施,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在西安市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了下降。污染减排两项主要污染物COD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连年保持双下降,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四化”理念绘蓝图
理念决定行动,思路引领出路。污染减排三张牌,这精彩亮出的背后,离不开“四化”理念的指引。
早在2007年,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西安市环境保护局党委向全市环保部门提出环境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四化”要求。随后各区县环保部门迅即行动,紧密结合辖区环保实际,贯彻落实“四化”要求,大胆创新,加强管理,建章立制,涌现出很多创新典型,使环保工作向精细化、常态化的方向发展,在有效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有力促进了辖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水平的不断改善。
“‘四个一’环境管理模式的操作性比较强……今年的投诉少得多了。”西安市蓝田县环境保护局局长尚宏儒这样表示。蓝田县环境保护局针对本辖区在环境管理中存在的“基础薄弱,管理粗放”这个制约县域环保事业发展的严峻问题,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蓝田环保局环境管理“四化”建设领导小组,抽调监理、监测及管理方面业务骨干对各类工矿企业的基本情况、生产工艺、污染治理及排放情况、企业内部管理现状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同时利用各企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饮用水源普查等一系列基础资料,研究制定出对全县每家企业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方案,在此基础上,该局编制出了环境保护“四化”监管实用手册,同时在每个企业中选拔、设立环保监督员,制定统一的环保监督牌,悬挂在企业显著位置。蓝田县环境保护局已在全县31家重点企业中建立并实施了“一牌、一员、一册、一方案”的“四个一”管理模式。
环保长安分局则通过组建环境动态监管系统加强环境管理,落实“四化”建设。利用分局内部建立的局域网,通过信息化来形象、直观、及时、动态地反映分局环境管理“四化”建设的成果,并由此建立一个环境监管指挥、控制和信息中心。这样的平台也是一套收集――分析――指挥――实施的完整程序,辖区环境状况出现异常将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控制和处理。从实践来看,环境监管动态管理系统的建立收效显著,它逼着企业建立环保台账,行政处罚正逐步减少,企业环保制度和措施也在逐步规范。
在西安市环保系统,蓝田县环保局和环保长安分局只是一个缩影。“一企一档”、“细致化监管”、“区域特色管理”等全市环保部门都在比学赶超,争先恐后,谁都不服气谁。难分高下之时,“四化”环境管理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粗放型管理模式正在向精细化悄然转变,同时,“四化”理念也为西安市民绘制了一幅由蓝天、白云、碧水、绿地等元素构成的秀美都市蓝图。
蓝天白云不是梦
春日里,徜徉在古城大街小巷,人们沐浴在一片清新的绿意之中,这和几年前总是被灰蒙蒙包裹形成鲜明对比。今年70高龄乔大爷告诉我们:“这种天只有我小时候在陕北读书的时候才有,一抬头总能看到蓝天、白云。”
几乎所有的西安人都能感受到蓝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去年,西安与蓝天成功相约304天,这也是西安市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2002年,西安市优良空气质量天数仅为175天,7年后,西安的环保事业用304个蓝天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一年有304个优良级空气质量天数,对南方城市、沿海城市来说,并非难事。但对于西安这座黄土高原的内陆城市来说,空气质量受气象因素的影响很大。尽最大的努力,把人为污染控制到最低程度;不放过每一个污染因素,力争每一天都成为蓝天,西安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蓝天之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遍布市区的各类建设工地,数量激增的汽车,曾使西安的空气污染日益加重,蓝天白云逐渐成为西安人的奢望。2002年以来,西安市形成了政府负责、环保牵头、多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加之严管重罚与激励相结合的监管机制,采取“斩乌龙”、“缚黄龙”、“割黑尾”等措施,使城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到2009年底全市累计拆改燃煤设施近6000台,有效遏制了煤烟型污染。为有效“降尘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大会,下发施行《西安市2009年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西安市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在扬尘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任务和职责,并首次在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考核中采取了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监察、建设、市政、商贸、城管、房管、市容、城改等相关部门就扬尘污染问题积极沟通协调,严格落实制度,工作形成合力。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并正常运转,市区1400多处工地尘飞土扬的状况得到有效改观。对超标排放的汽车实施限期治理,在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年度定期检验和路(抽)检执法检查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机动车排气污染超标和冒黑烟车辆上路行驶等突出问题,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监测中心与交警部门联合行动,持续开展了机动车排气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推行了国Ⅲ排放标准,逐步实施“简易工况法”检测,2009年率先颁布了《西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全市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达到90%以上,汽车尾气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了减缓。除此之外,对医药、建材、木材加工、化学、黑色冶金、机械、金属制品等粉尘排放严重的企业进行重点治理,对设在居民区、风景区和水源地的污染企业进行关停或搬迁。经过治理,工业粉尘和废气排放量逐年下降。加大了区域大气环境整治力度,重点解决了一些地区大白粉作业、土法炼油等大气污染问题;在环保、农业、科技、林业、监察、发改委、财政等市级各部门和区县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秸秆禁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夏季,全市首次实现了秸秆禁烧零火点,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这些措施有力地控制了大气污染程度,使西安市空气环境质量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
从此,碧水蓝天不再是梦想。
清水行动现美景
在历史的记忆中,古长安曾以“八水”环绕而景色秀丽。然而时光流转,沧海桑田,不曾想两千多年后,原本潆绕长安的8条河流中竟有7条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被誉为“母亲河”的渭河正在哭泣着。
对此西安市政府即时推出了“水气同治”的重大举措,“清水行动”以凌厉攻势拉开序幕。
2006年“清水行动”中,剑锋首先指向造纸企业。采取以关为主的政策,逐步提高造纸企业生存的规模,使全市造纸企业的数量大幅度减少,由2006年初的61家减少到20家,每年可节约水资源近1.5亿多吨,削减化学需氧量4万多吨。
与此同时,关停了113家不符合国家产业规定的电镀企业。加快推进重点流域、重污染河流的水污染治理,2007年以来持续开展皂河、新河、太平河“三河”流域专项整治,“三河”水质达到了近十几年的历史最好水平。进一步加大了对涉水企业特别是造纸、化工、淀粉行业的现场执法力度,增加检查频次,严肃查处偷排、暗排和超标排放废水等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并督促企业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监察、环保部门积极督促严格监管,城投集团、水务部门尽职尽责狠抓落实,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快;推进高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市政府及时颁布了《西安渭河城市段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环保部门开展了主要河流排污口摸底建档工作,绘制了《西安市地表水系及重点污染源分布示意图》,为市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2009年,在蓝田县和长安区上王村分别试点,启动了建制镇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示范工程建设。自2006年至今,西安市已相继投入资金2.3亿元,用于全市污水管网建设,市政部门新建截污管网737.72公里,全市污水管网总长度已达到1054.83公里,这些管网的铺设为已建污水处理厂收水运行提供了保障。
苍天不负有心人。西安市政府的“水气同治”重大举措取得显著成效。伴随着西安的蓝天越来越多,河流也变得越来越清。沣河、涝河、黑河水质主要污染物已达到功能区标准,新河、太平河、皂河等重污染河流污染负荷下降70%-95%不等,渭河西安段出境水质优于入境水质。
受益于清水行动,如今一些被污染的河流已经重新碧波荡漾,又见鱼儿游。2009年12月24日新华网报道:西安治水再现盛唐“八水绕长安”景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