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乙醇增长放缓 中国鼓励发展

2012-06-21 14:26 · tommy

中国自2001年开始大力发展车用乙醇汽油,推动了我国生物乙醇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由于一代生物乙醇在环保性上的不足以及“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的缺点,世界各国加大了以二代非粮作物生物质生产生物乙醇的研究。国家发改委将生物质纤维素乙醇、生物柴油等非粮生物质燃料生产技术列为鼓励项目。

生物乙醇增长将放缓

根据法国媒体报道,法国玉米生产者协会(AGPM)发布消息称,在美国,生物乙醇行业将依靠E15型乙醇汽油维持发展。由于生物乙醇的价格几乎涵盖了用玉米转化生产的成本,其经济效益仍受限制,在这种情况下,生物乙醇产量的增长短期内将受到限制,美国农业部甚至准备实施针对其玉米原料的稳定性措施。

在巴西,由于甘蔗产量减产导致乙醇产粮减产了20%,2011年生物乙醇的产量为205亿升,而无法满足其国内不断增长的需求,生物乙醇的价格也承受了十分沉重的压力。2012年4月,巴西政府表示将在未来四年将投资300亿美元扩大甘蔗生产,进而扭转乙醇产量下降趋势,这些资金将有助于确保巴西国内乙醇生产的主要原料甘蔗作物持续增长。不过由于今年年初缺乏雨水,分析家们仍对他们的预测保持谨慎态度,2012至2013年度生物乙醇产量仅会增长5%。

在欧盟,受到未充分利用生产能力以及处于压力下的经济效益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有关生物乙醇的投资项目有所减少。

>>中国生物乙醇状况

一代技术有商业优势惹争议

2001年,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我国成立了车用乙醇汽油推广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国家计划、经贸、财政、公安、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环保等八部委和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两大石油公司分工合作,携手联动,启动了车用乙醇汽油在我国的研究开发应用试点工作。下发了关于《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方案》和《车用乙醇扩大试点工作的实施细则》。[1]

据统计,在2004年至2006年两年内,中国以生物燃料乙醇或非粮生物液体燃料等名目提出的意向建设生产能力已超过千万吨。中国成为继巴西、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和消费国。

然而,政策支持下的生物乙醇产业迅速发展后出现了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的状况。其中最受争议的是利用玉米加工生物乙醇。

2004年,为了推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发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委联合出台政策,在黑龙江省等省区推广使用玉米加工车用乙醇汽油的试点项目,并出台了财政补贴优惠政策。政策出台后,各地积极发展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建设燃料乙醇项目的热情空前高涨,从而导致玉米价格攀升,农户种植玉米的热情也水涨船高,玉米种植占用大量耕地。为此,2007年国家停止了在建的粮食乙醇燃料项目,并出台新政,对燃料乙醇实行配额制管理,只允许黑龙江华润、吉林燃料乙醇、安徽丰原、河南天冠这4家企业生产粮食乙醇,并把接受国家补贴的粮食乙醇总量限制在144万吨的水平,为中国的粮食乙醇产量设定了上限。

二代技术尚未商业化

2010年我国全年进口玉米157万吨,我国首次从玉米净出口国变为玉米净进口国,敲响了中国粮食安全的警钟。为了改变生物乙醇的非良性发展,生物乙醇产业提出了第二生物乙醇生产技术,也就是摒弃之前以粮食作为生产原料的做法,转而研究以非粮作物,秸秆、枯草、甘蔗渣、稻壳、木屑等废弃物为原料生产乙醇,即纤维素乙醇。

2008年,丹麦生物技术公司诺维信和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合作,对中国的纤维素乙醇市场做调研。据麦肯锡计算,中国每年产生大约6亿吨农业废弃物(主要是秸秆),除了用于饲料和还田之外,还应该有2亿吨可以被用来生产5500万吨纤维素乙醇,这几乎等于目前中国的汽油总消耗量。据2010年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全球生物精炼业报告》,到2020年,基于农作物秸秆等纤维素制成的燃料乙醇将替代3100万吨汽油,使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降低10%。

2011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明确提出,鼓励生物质纤维素乙醇、生物柴油等非粮生物质燃料生产技术。对非粮生物质燃料生产技术开发及应用的鼓励为本次《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新增新能源板块的鼓励项目之一。[2]

尽管第二代生物乙醇解决了原料问题,受到相关政策的扶持,相关研究进行的如火如荼,但距离真正的商业化依然存在距离,其中最主要的瓶颈是酶。由于纤维素的大分子结构,生产过程中的发酵效率大打折扣。目前,世界各研究机构和生物技术公司都在努力寻找能高效酶解纤维素的酶。其中最有成效的当属丹麦的诺维信公司。2012年2月22日,丹麦诺维信正式面向全球市场推出适用于纤维素乙醇商业化生产的酶制剂产品——诺维信 诺纤力赛力三代 (Novozymes Cellic® CTec3) 。实验对比表明,诺维信Celic CTec3的性能是其上一代产品Cellic CTec2的1.5倍。

目前中国参与第二代生物燃料技术研发的只有河南天冠集团等少数几家企业,但运营规模还非常小。

2011年第三季度,中粮集团与中石化开始合资建设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的万吨规模纤维素乙醇示范工厂,诺维信为该工厂提供酶制剂,并力争比原计划2013年提前进行商业化生产。

中国专利技术全球领先

全球化学信息权威机构美国化学文摘社(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下称CAS)2010年发布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在生物乙醇领域的专利文献数量全球领先,已成为生物乙醇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在2009年共发布了156篇生物乙醇相关专利文献,其中,第一代生物乙醇相关专利文献占全球第一代生物乙醇相关专利文献总量的50%,第二代生物乙醇相关专利文献占全球的37.1%。

[1] 《中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2]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