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科技部和中科院在北京共同举行仪式,以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振义、王忠诚、孙家栋、师昌绪和吴征镒名字命名小行星。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分别向5位科学家或其代表颁发了小行星命名证书和小行星运行轨道图。命名仪式由科技部副部长陈小娅主持。
万钢在讲话中指出,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是我国科技界杰出代表。他们心系祖国、默默奉献的高尚情操已成为科技界薪火相传的精神财富。以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名字命名小行星,反映出中国对这些贡献卓越的科学家的尊重和爱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小行星命名是科技界的一大盛事,必将在鼓舞广大科技工作者、激励自主创新、营造和谐的创新环境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孙家栋在发言中说,这份荣誉不仅属于个人,更属于所在团队,属于中国。
据悉,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永久性以及不可更改性,使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以王振义、王忠诚、孙家栋、师昌绪、吴征镒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是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经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而正式命名的。
此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吴文俊、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和谷超豪已获得过小行星命名。科技部和中科院表示,还将继续分批以最高奖获得者命名小行星。
关于王振义
王振义,出生于1924年11月30日,江苏省兴化人,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他在医学上的最主要贡献是次利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在临床上极大地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2011年1月14日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振义先后担任过内科学基础、普通内科学、血液学、病理生理学等教学工作,先后培养博士21人,硕士34 王振义人,其中一人后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和法国外籍科学院院士,因而在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功臣”。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前广慈医院)主任、主治医师(1948~196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60~1982)、基础医学部主任(1982~198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984~1988)、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1987~1996)。从事内科血液学的教学、医学和科研工作已五十余年。
王振义是中国现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及其夫人陈赛娟的导师。
关于王忠诚
王忠诚,出生于1925年12月20日,神经外科专家。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烟台人。先后在北京汇文中学,北京大学医学院就读。是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王忠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专家,他在神经外科诊断、治疗、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得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白求恩奖章”、“领导促进颅底外科贡献”、“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称号。他为国家培养了70余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取得66项科研成果,发表论文29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
王忠诚院士编著了我国第一部《脑血管造影术》专著,在国内开展并推广颅脑显微手术,牵头组建了“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创办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统一了全国神经外科病例和疾病诊断标准。全国万余名神经外科医生中,约40%是在他领导的神经外科培养的,许多人已成为当地的学术骨干和著名专家。多年来,他还一直致力于推动老少边穷地区神经外科发展,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技术协作中心。他多次赴这些地方指导帮助做疑难重症手术、讲学,抢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 王忠诚院士率先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对脑干和脊髓等手术“禁区”的突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提出的“血管母细胞瘤正常灌注压突破”、“脊髓缺血预适应”等观点,使临床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大大降低,提高了脑干肿瘤、脊髓内肿瘤、丘脑肿瘤、颅底中线肿瘤等疑难脑病疗效,把我国神经外科带入世界先进行列。
关于吴征镒
吴征镒,出生于1916年6月13日,中国著名的、具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从事植物科学研究已逾60年,专长植物分类地理学和药用植物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获2007年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征镒院士自1936年起从事植物学诸多领域的研究,先后去过除非洲之外的四大洲观察植物。多次组织领导了全国、特别是云南植物资源的调查,并指出植物的有胩物质的形成与植物种原分布区及形成历史有一定相关性,对以上各学科的造诣日深,提出了指导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理论,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迄今为止,己发表140多篇各类论文,并主编或编写了数10部学术专著。他在植物分类研究中,发现并发表了1300个以上新分类群(植物亚科、族、组等新等级不下10个,新属10个),在国际植物分类学研究领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吴征镒吴征镒院士多年来专心从事以中国植物为中心的东亚植被和区系研究,潜心研究生物多样性,编著了大量宝贵文献,为人类认识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鉴于他对中国和世界植物学和其它有关研究领域做出的伟大贡献,于1999年荣获号称世界园艺诺贝尔奖的日本花卉绿地博鉴会纪仿协会“考斯莫斯国际奖”(International COSMOS Prize 1999),成为世界第7位,亚洲第2位获得该奖的学者。
吴征镒院士的兄长分别是著名医学家吴征鉴院士和著名物理化学家吴征铠院士。五个兄弟中,有三位院士吴征铠、吴征鉴、吴征镒,一位著名文史学者、戏曲学家吴白陶(征铸),以及资深工程师吴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