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离不开资本 多融资渠道托起药物创新

2012-05-30 17:59 · spring

国内医药企业过低的研发投入经常被业界诟病。这种研发的低投入,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在观念上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内医药企业以仿制药为主,盈利能力不及跨国医药企业,即便想加大研发投入也有心无力。 据了解,目前对国内新药研发项目进行投资的风险基金以外资为主。由于医药行业投资门槛高,而...

国内医药企业过低的研发投入经常被业界诟病。这种研发的低投入,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在观念上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内医药企业以仿制药为主,盈利能力不及跨国医药企业,即便想加大研发投入也有心无力。

据了解,目前对国内新药研发项目进行投资的风险基金以外资为主。由于医药行业投资门槛高,而国内专业基金的建立是近10年的事,缺乏对研发项目好坏与风险的判断,因而常常表现得比较保守。但新药研发不可能只靠政府和企业去推动,未来势必要广纳各类资本,以盘活整个新药研发的棋局。

5月23~24日,由China Bio公司和EBD集团主办、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2012生物产业合作论坛在苏州召开。包括罗氏、拜耳、礼来、阿斯利康、君联资本等在内的近400家全球生物技术和医药公司、中国生物技术企业和风险投资商出席了此次论坛。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新药研发投入少

众所周知,新药研发投入大、风险高,但国内医药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和跨国医药企业相比却很少。据了解,国外有些大型医药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甚至占到其销售收入的20%~25%,罗氏连续几年的研发投入在工业企业中排名前三,每年大概投入90亿美金,而国内医药企业研发投入的平均水平为销售收入的2%左右。

派格生物医药有限公司CEO徐敏认为,国内医药企业以仿制药为主,利润比较薄,能拿出来进行研发的费用比较少,其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国内企业开发的大多是一些已进入后期的产品,以期早一点将产品推向市场。但这对做创新药物来讲显然不够,会阻碍新药研发。

“现在行业内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国内医药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少;风险资本在国内可供投资的选择多,而且医药投资的门槛高,因而目前对国内新药研发项目进行投资的仍以国外基金为主。”罗氏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总负责人徐小星认为,“虽然像罗氏这样的跨国药企每年都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但这些钱是砸向全球的,因而对每一个新药研发的投入不是其一方所能承担的,希望各方合作,分享风险。”

“国内药企需要改变观念,重视研发等长期投入。因为这个钱必须投,否则,要想新药研发出成果永远都不可能。”盛世泰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总裁余强指出。

呼吁开放融资渠道

资本市场流动性不足也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新药研发资金紧张的“罩门”之一。美国的创业板纳斯达克,即便创新药物公司没有销售,也没有利润,也可以上市融资,通过公共市场募集资金来支持其后续发展。

但国内的资本市场只支持有盈利、有销售的公司。“新药研发有一个漫长的周期,需要不同的投资融资方式来竭力把药品最终推向市场。”徐敏指出,“中国要尽快对资本市场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否则非常不利于新药研发。因为目前国内很多研发企业主要是靠风险资金在支撑,或者是国家经费支持,但风险资金不可能陪着企业一直走到头,风险资金需要一个获利后退出的机制,如果国内的资本市场也能像美国纳斯达克那样开放,就为这些财务投资者创造了退出机制。

有了退出机制,风险投资者将会更加大胆地对新药研发项目进行投资,同时也打开了国内创新型药企向资本市场融资的大门。”

事实上,国内风险资金对国内新药研发项目的投资积极性还不够高,除了因上述资本市场不够开放未能形成退出机制之外,还因为很多风险资金不懂行,因而不敢贸然行动。“国内一些专业投资基金的成立也是最近5~10年的事,刚刚发展起来,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去评判项目的好坏,搞不清风险在哪里,也不知道如何去规避。”徐敏表示,“他们还在学习,但学习需要时间,相信随着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加入投资队伍,风险资金对新药研发会越来越感兴趣。”

对于引进跨界资本支持新药研发,不少业内人士也十分肯定。但对于同样不具备行业背景的跨界资本而言,也许只有当新药研发企业将风险降低,能够让其闻到“钱味”才会进入。

“如何解决新药研发中钱的问题,全球的药企都在摸索。”徐敏表示,“更开放、通畅、灵活的多融资渠道显然对促进新药研发是有益的。每个人走完一段路,赚到这一阶段的钱,然后离场;后面的资本接过接力棒,再赚后面一棒的钱。只有这样,才能把新药从研发最终一步步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