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关注中国科学革命:猪眼看世界,猪角膜移植人体

2016-05-26 06:00 · wenmingw

英国广播公司近日(BBC)关注中国的科学革命,他们进入这些顶端的中国实验室和科研场所,采访了大批中国一线科研人员,以大量的图文关注中国在五大领域的最新进展,本文展示了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猪眼看世界——猪角膜移植人体。

英国广播公司近日(BBC)关注中国的科学革命,他们进入这些顶端的中国实验室和科研场所,采访了大批中国一线科研人员,以大量的图文关注中国在五大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天文观察(天眼看星空——FAST望远镜)、生命科学(猪眼看世界——猪角膜移植人体)、中微子探测(寻找奇怪的粒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深海科考(探险幽深的海洋——彩虹鱼无人潜水器)和航天(飞向浩瀚的太空 ——载人航天和探月计划),堪称一部纪录片。


猪眼看世界

灯火通明的大棚内,一群群的猪在圈内拥来挤去。猪肉在中国是大宗生意,广东的这个猪场总共有2000头肉猪。

不过现在,猪身上的部位最终可不都是要上餐桌的。


肉猪和角膜用猪

屠宰后,其中一部分猪的角膜 —— 也就是眼睛前端透明的膜性组织 ——将被摘除保存,用于移植人眼。

几小时车程以外,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眼科医院“中山眼科医院”。中国盲人占世界盲人总数的五分之一,14亿人中盲人总计有八百万。

繁忙的病房中,角膜病专科主任袁进医生正在查房。他说,角膜疾病致盲病例的总数在350万到500万之间。


袁进医生

角膜受伤或者感染之后,如果不妥善治疗,最终可能会导致视力丧失。对许多病人来说,唯一的希望是移植。但是,等待的时间相当长。

在中国,移植器官的主要来源曾经是死刑犯人。但是去年,政府禁止了此类争议性做法,鼓励国人登记、死后捐献器官。

不过,选择这样做的人很少。袁进医生说:“中国人观点比较传统,他们不愿意捐献角膜。这也是我们一年只能做5000例角膜移植手术的主要原因。”

不过今天,袁进医生正在检查的是接受猪角膜移植的病人。

中国政府去年批准开始此项实验,迄今移植手术已经做过大约200例。

58岁的吴平贵(音译)最近刚做了手术。

原来,小虫子飞进一只眼睛导致吴平贵角膜感染。他告诉我,“没有好好护理伤口,越来越严重。眼睛红、肿、很疼。”

后来吴平贵的伤眼失明,他也丢掉了自己的保安工作。现在吴平贵刚做移植手术24小时,视力已经开始恢复。

我问他,移植动物角膜感到吃惊吗?他回答,“不太吃惊,我信任医生的决定。”


35年前,深圳还是一个渔村,现在已经发展为创新枢纽。开发猪角膜移植技术的“中国再生医学国际有限公司”(CRMI)实验室就位于深圳。


邵正康博士

公司首席执行官邵正康介绍说,研发历时10年。他说:“我们试过许多动物,山羊,狗,猪,牛。最后发现猪角膜和人类角膜非常相似。”

实验室内摆放着许多装满猪角膜的瓶子。猪角膜呈乳白色、黏腻状,移植前需要接受去细胞处理。

也就是说,去掉角膜上的猪细胞,去掉基因、蛋白质和血脂。


猪细胞的角膜组织

所有一切可能引起病人免疫排斥的都要被去除;所有的病毒、细菌也都要杀死,避免任何疾病从动物传给人类。


无猪细胞的角膜组织

保留下来的,只有猪角膜的基本形状和胶原蛋白结构。

在移植后与人体细胞融合重生。

邵正康给我展示了最终成品,处理后的猪角膜看上去很像隐形眼镜。

CRMI公司为此项目总计投入10亿人民币(1.5亿美元),但是邵正康承认,目前这种治疗手段仍然处于早期。


猪角膜

“它和传统治疗手段区别很大,全部都是新的,需要时间介绍给医院、病人和社会。”

CRMI公司介绍,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在90%以上,几乎与人类角膜移植成功率持平。但是也有部分人认为,中国动作太快,没有足够评估风险和道德。

动物器官移植给人类只是中国涉及争议领域之一。干细胞研究、克隆、胚胎基因改造也在国际科学界掀起波澜。


CRMI实验室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 大中华总裁刘珺说:“我认为,有些人的观点是,中国处在科学前沿,因此,对开发最新技术有很大的雄心和胃口。

这样看来,启动之前并没有付出足够的时间和努力去辩论、探讨和全面理解后果。”

但是刘珺说,世界各地其他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好像确实也在改变着现状。

“在中国,科学仍然相对很年轻。搞科研的文化和道德需要时间来开发和培养。”


手术后检查

中山眼科医院内,吴平贵的检查效果不错。他的眼睛还有一些红,但是已经开始愈合。

他说,这将给他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他希望好了以后可以找到一份新工作。

后记

今年三月召开的人大会议上,中国政府宣布了下一个五年计划,其中数十次提到“创新”一词。下一阶段,中国希望经济发展从以制造业为基础转向以知识产业为基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出现放缓迹象,但是政府将研发投入放在未来计划的中心地位。到2020年,中国政府希望科技投入占到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5%。

《自然》杂志最近一份评估报告显示,就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而言,中国现在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刘珺

科技领域出版巨头“施普林格·自然集团” 大中华总裁刘珺(CharlotteLiu)说:“中国好像有一种紧迫感。过去100年我们没有搞研究,失去了许多机会。就资金投入、对科研能够起到作用和社会的认知而言,现在(中国)是黄金机会。中国政府有决心继续向科技投入,同时也要在今后10年内把科学放在非常显著的地位。这不仅仅是关于科学产出的数量、甚至质量,我认为,中国更加强调了科学的影响力。科学将如何带动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科学将如何解决今后20年内我们面临的更严重的社会和环境问题。”

很明显,中国处于一个转折点。

钱投进去了,科学家也在“海归”,大型实验项目即将启动。但是,在道德、合作、透明度、研究质量等方面,中国仍然面临挑战。

世界拭目以待,中国的科学革命下一步将走向何方;中国是否能够完成向世界科学强国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