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台“全面二孩”政策,使得新一轮人口生育潮可能在2017年出现,这将对医卫和教育资源带来很大挑战,尤其是儿科医生的资源。面对儿科医生紧缺的局面,2016年2月,国家卫计委连续发布“拟恢复儿科学专业本科招生”、“加强儿科学人才培养”、“完善儿科薪酬体系”等激励政策。在今年两会上,多位委员和代表关注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0至6岁人口超1亿,占世界同龄人口20%。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10年儿科执业医师10.5万人,2014年10万人,五年来绝对数减少5000名,儿科医生占比只有1.62%。我国每千名儿童0.43名儿科医生,参照美国每千名儿童1.46个儿科医生的比例,至少还缺口二十余万。
两会代表和委员的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恢复儿科专业的本科招生是解决办法之一,但根本的解决办法还在于改善医生的待遇。儿科医生是最突出的,因为儿科医生开药少、处方少。实际上,不光是儿科医生,还有急诊医生、产科医生,待遇都很成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中心主任瞿佳:扩大儿科专业招生的高校范围。为了缓解儿科医生短缺问题,教育部等部门支持8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专业,并将于今年7月起开始招收儿科学专业本科学生。同时要完善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完善薪酬等激励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雷冬竹:尽快结合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在切实降低药价的同时,根据产科、儿科工作风险度、工作压力、工作特殊性等特点,相应提高儿科医生的技术服务价格。
同时一定要加强产科、儿科人才的培养,加强上级医院产科、儿科医生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驻点帮扶力度,鼓励产科、儿科医生下基层帮扶,帮助提高基层产科、儿科医生的诊疗技术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耿福能:建议国家在此方面有政策导向和倾斜,提高儿科医生的报酬待遇和社会待遇,鼓励年轻人喜欢医学、喜欢儿科、报考医科学院,使人才慢慢回流到这个行业。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李秋:加大对儿科医生及专技人员的培训,加速提升儿科医生队伍的服务功能,起到缓解“儿科医生荒”的矛盾。政策层面上增加儿科医师的职称、晋升、收入支持力度。各级医疗机构在收入分配上要向儿科倾斜,保障儿科医生的合理待遇。改革儿童医疗收费项目,确保儿科医护人员的人力及技术资源价值体现。
与此同时,政府要加大儿童专科医院的建设与投入,逐步试点推行分级诊疗。李秋说,补充基层儿科医生数量、尤其是提高儿科医生的诊治能力,是实现分级诊疗和解决“看病难”的良方。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人社厅副厅长罗良娟:国家卫计委和医院在制度层面上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保障儿科医生的收入在医院至少处于平均水平及以上。医院在考核儿科时,要回归公益属性,让儿科医生有更多获得感,体面执业。
此外,政府对医院的考评时,要把儿科发展纳入当地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硬指标。譬如,对儿科发展不好的医院在评定等级时可以进行一票否决,通过考评这个指挥棒提高医院发展儿科的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妇联副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郑珊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丁洁:儿科操作精细度高,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应适当上调儿科医疗服务价格,改变目前严重偏低的不合理价格体系。薪酬待遇问题是核心问题,建议直接给儿科规范化培养基地的青年医师增发专项医护津贴,以吸引选择儿科的青年人才。
她们提出,还要加大对儿科医疗事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儿童专科病床日常运营补给,增加儿童保健和儿科疾病的专项研究基金,加大对儿科诊疗大型专用设备无偿支出,在学科建设上体现儿科事业的重要性和保障性。
两位委员还建议设立为儿童医疗服务的专项研究奖励和人才奖励,让服务于儿童的医护人员有职业荣誉感。
全国政协委员、小儿心脏外科专家、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主任刘迎龙委员:解决儿科医生紧缺的燃眉之急,可鼓励儿科医生在居住地附近诊所出诊,并给予相应补贴,让基层、社区分担部分大医院儿科就诊压力。
全国政协委员、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应该放开对儿科医生的限制,让儿科医生自由地开诊所。
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第150医院院长高春芳:二级医院要设立小儿专科。目前,三级以上医院基本上都有儿科。而我国农村儿童比例高于城市,多数县级医院没有儿科,因此,二级医院应该设立儿科,为广大农村儿童服务。
同时也要合理优化配置,鼓励儿童专科医院在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开设门诊部,或者向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输出品牌和管理,让优质儿科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