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15已不复返,2016接踵而至。
过去的一年,生物探索的文章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技术前沿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承开放包容、学术自由的合作精神,为数以万计的读者呈现了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展望新的一年,生物探索仍将不忘初心、承前启后,将行业最前沿的新闻资讯、最深度的产业报告、最华丽的高端访谈、最全面的展会展览呈现给每一个读者。
总结2015,生命不息
2015年,是生命中值得铭记回味的一年。基因测序技术在无创产前诊断和肿瘤诊断领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精准医学的政策、产业、技术的思想号角吹遍了神州大地;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新埃博拉疫苗在西非对生命挽救率的提高带给人类或将攻克病毒的希望;中国学者谢灿教授在Nature上的重磅论文引发了人们对“生物指南针”的关注;中山大学黄军就教授等人用CRISPR技术打开了对人类遗传病的胚胎编辑的领跑之巅;“健康中国”战略正式被提上政府工作“十三五”(2016年-2020年)规划。
2015年,是诊断技术助力“精准医学”腾飞的一年。Nature报道质谱和显微技术首次完成“图像融合”,极大提高了癌症的诊断效率和治疗疗效;美国FDA批准了首个针对PD-L1药物的伴随诊断检测,提升了用药的精准性;罗氏诊断收购了一家可分离和量化少量ctDNA的技术公司,助力肿瘤药物的研发;Illumina公司发布了HiSeq X系列的测序系统,实现了1000美金人全基因组测序;安捷伦公司推出了飞行时间质谱(Agilent 6545Q-TOF)、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等新的质谱系统,为常规分析提供更高的灵敏度,实现了“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化”三化一体的理念……
2015年,医疗科技人员处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最好时代。全国2000多家基因测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10余家中国生物制药创新企业国际范儿愈加明显;药企改革、自查核查、加速审批如火如荼;科研人员技术入股改革实施方案被纳入国家科技战略;4项与生物医药领域直接相关的关键技术(化学创新药开发技术、高质量口服制剂生产技术、动物细胞大规模高效培养和蛋白质纯化关键技术、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生产技术)被列入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
2015年,是生物科技成为新药研发不可或缺的一年。PD-1/PD-L1和CART为代表的肿瘤免疫疗法已经取代靶向治疗,让肿瘤免疫疗法如日中天;小分子心衰药物LCZ696和大分子降脂药物PCSK9抑制剂成为心血管领域的重大突破;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和RNA结构修饰成为基因治疗的新希望;中国原创抗癌药、具有激活患者抗肿瘤细胞免疫功能的西达本胺获准全球上市。
2015年,是基础科学推动临床医学快速进步的一年。解放军总医院王秋菊团队领衔了我国首例成功阻断重度遗传性耳聋第三代试管婴儿顺利诞生;北京大学乔杰、汤富酬研究团队发布了人类原始生殖细胞的转录组和DNA甲基化组景观图;我国首例人子宫移植手术成功,为众多子宫性不孕患者带来了希望;粪便移植和服用肠道菌已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用于治疗感染和肠道炎症等。
展望2016,探索不止
毫无疑问,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的精准医学可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和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预防、治疗方案。著名的哲学家罗素在他的自传中写道,“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情感支配他的一生。对于每一个与生命打交道的工作者而言,更应该对生命抱有的敬畏和怜悯。
生命是什么?它是以从出生到离去的一条不定长度的“生命线”。尽管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生命的起点与终点,但是对基因的深入认识修饰了我们“生命线”上的转折点。如何让生命更加健康和更加有意义?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努力?首先,像中国学者那样不忘“探索生命”的初心;其次继续在瞬息变化中寻找“探索生命”的方法;最后在成功与失败中不断总结“探索生命”的规律。
古语有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当“精准医学”的概念被不断夸大报道、冠名滥用之时,你是否感到深感忧虑?在此,生物探索希望随着包括基因测序、质谱分析和遗传咨询的发展,合理合时地传播精准医学的最新动态,督促医生、企业使用最先进的诊断工具,在正确的时间采用合适的药物为患者提供最恰当的诊疗方式。
展望2016年,或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亦或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或是一个智慧的年代,亦或是一个愚蠢的年代;或是一个光明的季节,亦或是一个黑暗的季节。不过,失望之冬渐已远去,希望之春俨然以来,生命不息、物华天宝、探骊得珠,2016年请继续“索”定——生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