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菌绿化技术“扮靓”黄土高原

2014-05-13 06:00 · 李亦奇

生物菌绿化是利用当地土壤微生物,将生物菌分解的有机物,以不同的反应方式作用于土壤和植物中,加速沙漠土地的土壤化进程,以快速形成适应草木生存所需的生态环境,使沙化土地短时间恢复成草地。


为扭转有“黄河首曲”之称的甘肃省玛曲县天然草场退化的趋势,甘肃一家企业依托当地科技部门支持,创新性地研发出生物菌绿化技术,示范性地应用到沙漠化治理中,使得“沙漠变绿洲”。最近,兰州市区周围原来袒露着黄土的陡坡上,一畦畦嫩芽已然露头。

这些坡面吐绿,靠的正是“土生土长”的微生物菌群。“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典型的推广价值。”对于甘肃源岗农林开发公司研制的这项为黄土高原带来绿色希望的技术,验收组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因地制宜采用“生物菌绿化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和企业等研发出多种技术治理沙漠化。治理沙漠化要因地制宜,像位于水源地的沙化土地更适宜推广生物菌绿化技术。

由于长年的水土流失,兰州黄河两岸、高速公路两侧沟壑纵横,小于60度的湿陷性黄土斜坡达到13万平方米,需绿化或补种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左右。在生态环境脆弱的我国西部地区,类似于兰州的情况并非个例。“西部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周边,需绿化或补种的总面积约在1600万平方米左右。”技术负责人秦伟志说。

“多年形成的大白坡不会自然绿,如果把相当长时期才能恢复的当地微生物菌群,一次性投入到需要绿化的地方,短期就会见到绿化效果。”在甘肃源岗农林开发公司,秦伟志和他的博士团队为生物菌绿化法付出了十多年的艰辛努力。

“想在什么地方建立植被、改良土壤,就用什么地方的土著微生物提高土壤有效养分,模拟当地生态状况较好时期的土壤结构。我们在恢复玛曲沙化土地时,利用当地微生物和建植技术模拟出几万年形成的草甸层,自然繁殖恢复了当地植被。”秦伟志建立了生物菌群实验室,在西北地区开展土壤微生物采集、优化、保存工作,成功分离并保存有益土壤微生物菌种39个,并纳入国家菌种库,这些微生物如今正源源不断地在土壤中分泌植物营养成分。

传统水利、化学等方法法改造环境速度慢

我国治理水土流失大多选用水利改良法、化学改良法、挖土填土法、压沙改良法、种植耐碱盐植物改造土壤,利用机械、化学和乔木方法固沙,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治理周期长,改造速度慢。

秦伟志团队利用西北高寒环境的微生物菌、可降解纤维素吸水树脂、麦草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和辅助物质制成基础材料,用喷播机喷洒在山坡上,人工均匀撒种,就可以在沙土表面既能形成固沙封土,还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覆盖层。“1台喷播机每天能绿化2000平方米的土地,每平方治理成本控制在10元以内。”秦伟志说。

从2006年起,秦伟志团队就参与到兰州市白塔山、金城关等地的绿化美化中,累积“喷”绿了12万平方米,设计区域绿化覆盖率达到90%。几年来,该团队的生物菌绿化法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初步解决了玛曲牧区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结构破坏、沙化土壤保水能力较差的问题,为科学治理黄河上游水源补给沙化区提供了技术参考及工程示范,至今已获得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1项省级重大专项,39.8万亩的荒漠化土地植被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