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物理所以400余篇铁基超导论文、总引用14000次以上的佳绩,使我国牢牢占据了铁基超导研究的制高点;我科学家在大亚湾反应堆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被美《科学》杂志列入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标志着我国中微子实验研究从无到有并走到了世界前列;薛其坤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是中国物理学家对世界科学发展做出的又一重要贡献;中国科技大学齐飞研究组开创性地发展了同步辐射的燃烧诊断方法,为我国航空航天推进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国际TOP500组织17日公布了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榜单,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成为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这些不同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有一个共性——都曾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期支持。而此时此刻,“蛟龙”号正在南海开展深潜科考,其最重要的一项科学任务也与科学基金有关——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项目的6位科学家将下潜深海,力求揭开南海演变的科学之谜,找到打开海底资源之门的“钥匙”。
科学基金为繁荣我国基础研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调研指导工作时,对科学基金工作近年来的显著成绩和发展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她同时指出,要更加关注科学的长远价值,通过基础研究的突破,引领和带动技术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近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认真学习了刘延东同志在此次调研中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基金的定位和使命。杨卫告诉记者,刘延东同志在调研时特别强调,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我国已经具有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比较先进的科技基础设施,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产出了一批重要科学成果,但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重大原创性成果不多,特别是缺乏引领世界科学前沿、支撑国家产业变革的标志性成果,基础研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杨卫表示,科学基金制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未来发展仍然要勇于开拓,锐意改革,决不能固步自封,决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科学基金工作必须增强紧迫感,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科学基金制,进一步释放创新制度的活力,拓探索之渊、浚创新之源、延交叉之远、遂人才之愿,更好地发挥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作用,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创新力量。
据了解,2012年,科学基金择优资助1420个依托单位的各类项目38411项,完成236.56亿元的资助计划。今年,国家财政科学基金投入预算为170亿元,预计安排资助计划238亿元。
科学基金未来将通过哪些措施,更好地发挥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作用,为创新驱动发展强本固基?近日,记者专访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
科学筹划,前瞻部署研究资源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对于刘延东同志“要更加关注科学长远价值”的论述,杨卫深有感触。
他表示,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相伴相生,基础研究的积淀正在为新的科技革命积蓄能量,原始创新的突破正在构筑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我国基础研究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阶段,有些学科领域正从 “追赶者”向“并行者”转变。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科学基金工作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引导我国科学家坚定创新自信,有勇气、有雄心、有谋略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推进我国基础研究实现从总量并行到过程并行,再到源头创新并行,争取若干领域早日成为国际“领跑者”,与全球科学家共同勾勒人类基础研究的天际线。
他指出,着眼全局和长远加强战略研究,是科学筹划发展的重要前提。今后一段时间,科学基金要深入分析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国家战略需求,找准突破瓶颈制约的发展路径,明确可能取得原创突破的战略方向,全面加强科学基金发展战略筹划。
杨卫进一步解释说,在战略研究层面,科学基金将深入研究基础研究发展现状与趋势,系统梳理学科发展地貌图。在全面了解我国基础研究
队伍配置结构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瞄准我国具有基础和潜在优势、可能取得原创突破的战略方向,前瞻部署研究资源,拓展资助新疆域。同时,还要逐步探寻跨学科研究资助模式。结合学科交叉融合汇聚与学科分化并行发展的趋势,从跨学科科学问题产生、科研组织方式、里程碑设定、路线图描述等方面,设计高效率资助体系,充分体现成果共享、协同汇聚、交叉创新,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再有,要精心编织基础研究和国家需求的联系纽带。面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审视和应对人类和中华民族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挑战,为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作出应有贡献。
厚植基础,坚定支持原创性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杨卫告诉记者,
杨卫表示,科学基金工作必须增强使命感,勇于为创新驱动发展夯实科学基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他强调,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技术之源,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之源。创新驱动的着眼点在发展,但“根”要扎在基础研究上,只有这样,发展才有扎实的科学基础,才有不竭的动力之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产业发展相比,更具先导作用。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繁荣基础研究,是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之策。
“我们要着眼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责任审视科学基金的光荣使命,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对科学基金的迫切需求,只争朝夕,勇于担当,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成果储备和智力支撑。”杨卫表示。
他还特别强调了在基础研究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性。他说,要加强与美国、欧洲科技强国的全方位、多层次战略合作,稳定实施中美、中英、中法、中加、中俄等双边联合资助计划。瞄准重要合作领域,加大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资助力度。配合科学基金有关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支持形成以我为主的国际研究网络。探索适合不同科学领域的全球合作新模式,支持我国科学家在全球共识的重要战略领域参与、发起和组织国际合作计划。
因材制宜,鼎力扶植创新人才
近1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刘东生、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等都曾得到科学基金的长期资助。近年新增的60岁以下的中科院院士基本也都获得过基金的支持。很多学科带头人科研生涯的“第一桶金”也都来自科学基金。科学基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杨卫表示,科学基金今后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我国人才多渠道支持格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针对人才发展路径多样性特征,统筹做好人才资助工作,构建有利于心无旁骛开展研究的资助机制和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发展的全谱支持。
杨卫强调,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必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遵循各阶段人才成长特点,因材制宜。首先,要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科学筹划资助规模,充分发挥青年基金的稳定队伍和培育人才的作用。稳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规模,完善评审标准。同时,积极培育领军人才和团队。要着眼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安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工作,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要更加注重在交叉学科点上培育冲击国际前沿的创新团队。再有,要重视区域人才培养。着眼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部署,注重分类指导,进一步做好稳定培养少数民族和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
他总结说,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符合学科特点、尊重学科差异的资助模式,不断提升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培育环境,营造健康学术生态
“科学基金事业长期发展凝结成的依靠专家、尊重科学、公正透明、激励创新等优良传统,是我们接力发展、开拓创新的重要基础,必须传承好、发展好。”杨卫特别强调这些,其实是希望社会对自然科学基金的属性有更清晰的认识。
他认为,评审系统是科学基金实现公正与创新的重要支撑。一要加强评审专家队伍建设。遴选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履职能力的专家学者充实评审队伍,引导评审专家在把握科学价值、创新性、社会影响以及研究方案可行性等基础上,结合具体学科特点,形成稳定的学术价值判断标准和规范。二要突出创新。探索甄别非共识创新的有效机制,完善评审专家署名推荐机制,加强对兼具创新价值和挑战性意义的项目的支持力度。三要加强监测。完善评审质量监测制度,重点抓好政策规范引导,加强评审专家信誉管理和送审公正性监督,营造有利于公正评审的良好环境,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功能完善、动态更新、安全可靠的评审系统。
在维护科研诚信,营造健康学术生态方面,杨卫指出,科研诚信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基石。科学基金工作要始终坚持弘扬科学精神,推进科研诚信建设。抓紧完成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等规章修订工作。推进科研诚信案例库建设,把握不端行为易发、多发的环节,抓住普遍性问题和苗头倾向,做好防范和警示教育工作。开展审计监督调研,完善抽查审计规范,探索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审计的工作机制,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重视科技伦理问题研究,适时开展重点领域伦理制度规范制定工作。努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和惩治并重的科研诚信工作体系,在科技界树立弘扬科学道德的旗帜,构筑风清气正的健康学术生态。
“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科学基金服务效能等也是科学基金下一步工作的重要内容。”他说。
要着力建设制度程序公正(Fair)、绩效回报丰富(Rewarding)、运行机制创新(Innovative)、管理服务高效(Efficient)、资源总量宏大(Numerous)、资助谱系多样(Diversified)的基金组织。合并上述英文译称的首字母即 “FRIEND”,就是要努力把基金委建设成为科学家的探索之友、创新之友、圆梦之友,为繁荣基础研究,引领原始创新,建设科学强国,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