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保持竞争力?三大生物公司有“妙招”

2013-08-22 05:00 · 璇儿

生物医药行业从来就不乏人才与竞争,作为新兴的最具潜力的行业,生物医药衍生出来的各类子行业也是各家公司虎视眈眈的市场,子行业间也充斥着激烈的竞争。面对竞争,为抢占市场份额各家公司各有对策,智飞专注做疫苗、迪安埋头搞诊断。

在上下游丰富的医药行业,充斥着子行业间激烈的竞争。处于不同环节的该类型上市公司,为保证自身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都在各自公司的决策过程中有不同的选择和判断。

这其中,有表示现阶段只专注一项业务的智飞生物,有为提升诊断服务力争每年保证一定数量新设点的迪安诊断,也有期望通过同行业间研发合作从而聚焦毛利率水平的北大医药。


智飞生物:现阶段只从事疫苗业务

董事会成员:蒋仁生、吴冠江、余农、陈渝峰、蒋凌峰、徐艳春、陈辉明、岳彩申、邱景富

2012年营业收入:7.65亿元

2012年净利润:2.18亿元

智飞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蒋仁生曾公开表示,智飞生物销售力量很强,但把公司仅仅看作卖药的公司是误解。“目前公司研发人员有100多名,有北京和安徽两个研发基地。去年底公司有两个自主新品上市。研发模式上,我们坚持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结合。”

在上半年中,该公司自主产品营业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64.06%,综合毛利率接近90%。

2013年,该公司的自主HIB疫苗成功上市,“微卡”增加对结核病的预防功能的三期临床获批并开始实施,流感疫苗临床实验获批等,公司的产品研发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除此之外,其与默沙东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合作,已经进展到宫颈癌疫苗的市场化运作阶段。公司董事会表示,希望通过该项合作取得市场的制高点,增强公司在疫苗领域的影响力,提高公司的市场地位。

通过观察同行业公司,智飞生物董事认为,有些公司因广种薄收,被盲目的多元化“撑死了”,而有些因为过度扩展,因现金流断流被“饿死了”,还有些公司不思进取,随波逐流,被市场淘汰“寂寞而死”。

对此,公司董事会秘书余农表示,“智飞生物已经避免了上述三类战略,公司认为的能力是有边界的,我们坚持只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现阶段我们只从事疫苗产业业务,在疫苗领域我们选择对人民健康有重大影响的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

董事会表示,公司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医疗体系和疫苗市场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及时发现这些变化,及时调整战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而在调整的同时不失去发展速度,对任何组织而言都极其困难。

迪安诊断:聚焦“诊断服务”,每年不少于2-3家新设点

董事会成员:陈海斌、华平、陈启宇、胡涌、徐敏、陈学东、乔友林、姜傥、王平心

2012年营业收入:7.06亿元

2012年净利润:0.59亿元

迪安诊断最初以生化试剂、医疗器械的批发、零售起家,代理销售诊断产品。伴随着公司的发展,迪安诊断的主营业务已经明显向医学诊断倾斜。

董事会表示,公司近年来的主要精力聚焦在“诊断服务”领域,将不断扩大连锁网络,提升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优势。公司的研发中心是以分子诊断技术为研究方向,旨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检测技术或产品。而优化项目结构,重点打造优势项目与特检平台,提升对各类疾病的诊疗水平与健康检查的预防性诊断是公司的主要服务定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无论从国外经验或是国内需求看来,独立医学诊断服务都是一个有前景的行业,但其中也存在困难和挑战。董事会认为:“迪安诊断的最大挑战是人才和管理,人才竞争也将是业内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因此,若公司未来不能吸引或留住优秀人才,对公司保持创新性和成长性造成不利影响。”

为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公司决定加大开发与实施多层级人才队伍的培训模式,建立储备干部与高级技术资质人员培养机制。并且在实验室、物流配送等专业岗位上推行个性化激励方案。

面对公司连锁化运营的快速复制与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员工人数与合作客户也快速增加,因此对公司在资源整合、市场开拓、质量控制及技术研发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董事会认为,公司管理层必须持续提高管理水平,及时调整和完善公司的管理制度,避免因规模迅速扩张而发生管理风险。

当谈到迪安诊断在未来三年的目标时,董事会表示,将依旧坚持通过建立全国连锁经营的诊断服务平台为主要运营模式,以“服务+产品”双轮驱动作为主要竞争策略。一方面,公司从事试剂、设备代理业务,向医院提供产品时可以进一步洽谈检验外包业务;另一方面,即使有的医院不再和公司做检验外包业务,公司还可以继续卖产品。

未来三年,公司将进一步把握宏观政策支持的有利局势与医疗服务行业高速发展的机遇,以每年不少于2-3家新设点的速度进行全国布局。

北大医药:以高毛利率产品为核心,联合药物研发

董事会成员:李国军、易崇勤、黄平、赵永凯、黄璘、谢云、刘星、王崇举、张意龙

2012年营业收入:19.48亿元

2012年净利润:0.75亿元

北大医药现以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原料药及制剂产品为主体,以医药销售及流通业务为辅助。

在未来三年中,董事会认为公司在不断夯实现有业务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产业优势资源,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实现医药制造、销售、流通的产业链整合,积极促进研发合作、发展医疗服务。并重视在精神神经类等特色领域形成产品系列,丰富公司在精神神经类的药品储备。

首先就是与方正研究院的创新药物联合研发。

在2010年1月,该公司与方正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的《技术开发(合作)合同》中显示,公司与方正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参与研究开发康普瑞汀磷酸二纳及注射剂Ⅰ期临床研究,该项研发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一类新药生产批件需耗时5-6年左右,投资额估计在5,000万元。

2012年10月,公司与方正医药研究院签订《药物研发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提到,公司将于未来五年内合计出资1000万元,就精神疾病类、胃肠疾病类、抗肿瘤类等三个领域内的九个新药项目,与方正医药研究院进行战略合作。

除此之外,公司与韩国SKBP、方正医药研究院、上海美迪西就精神神经类全球首创药物SKL-PSL在包括临床前试验、新药注册申请、临床试验、生产批件申请、生产销售权益及在中国、美国或欧洲的注册等领域展开合作。

“自医改实施以来,药品价格下调压力持续增大,公司生产所需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能源价格上涨,产品利润存在下降风险。”北大医药董事会向记者表示,国际市场疲软,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加之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强烈,降低了出口产品竞争力,公司盈利空间受到压缩。这是目前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未来,上述董事会提到,公司将以高毛利产品为生产销售核心,调整产能结构,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基础上,持续推行降本降耗的工作。而针对高毛利产品,其将制定相应销售计划及策略,且积极提升制剂产品利润、扩大市场份额、争取市场定价权、议价权。其次,公司将持续稳步推进新工厂的建设工作,完成药政的顺利转移。与此同时,拓展营销网络,壮大流通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