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日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在京召开科学道德建设通报会,通报了基金委在科学道德建设的举措以及2010年以来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受理科研不端行为投诉举报以及处理情况。会上还特别公布了一批典型案例。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杨卫院士与基金委监督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出席会议并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通报会由基金委副主任何鸣鸿主持。
杨卫指出,通报科学基金申请与资助过程中一些科研不端典型案例,彰显了基金委维护科研诚信的决心。希望科技界同仁和媒体朋友与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构建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杨卫介绍说,基金委监督委员会从1998年成立以来,遵循最佳实践原则,不断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逐步形成了教育、监督和惩治并重的科研诚信建设体系,特别是一直把查处科学基金资助过程中科研不端行为作为维护科学道德的重要手段。监督委员会始终围绕维护科学基金公正性和科研诚信建设,积极探索,研究新问题,采取新措施,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工作制度、工作体系等,为促进科研诚信建设和构建最具公信力的基金评审制度平台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较完善的工作格局。
杨卫强调,基金委处理科研不端行为的方式过去主要是接受来自科技界的投诉举报,今后我们要主动出击。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开发了项目相似度检查系统,并在每年的《项目指南》中专门做了特殊说明,提醒广大基金申请者撰写申请书时注意行为规范。该系统的启用是基金委查处科研不端行为“主动出击”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使用项目相似度检查系统,已成功发现了数起科研不端案例。
陈宜瑜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随着基金资助强度的增加,由科研不端行为引发的道德风险的压力不断增加。监督委员会将会继续大力遏制科研不端行为,对不端行为“零容忍”,对影响恶劣的案例坚决予以通报。过去几年,监督委员会在做好科研不端行为查处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索监督工作“关口前移”举措,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包括:从国外数十本有关科研诚信教材中精心挑选了《科研诚信: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教程与案例》一书组织力量进行了翻译并联合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门进行推荐;在科技界启动科研诚信巡讲活动;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功能等。
陈宜瑜强调,在未来工作中,一是要继续开展科研诚信宣传教育;二是加强信息化手段支撑,研发科研诚信教育软件,建立不端行为案件库,加强监督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三是稳步推进申请书相似度检查工作,研究完善相关政策;四是推动科研伦理建设;五是继续开展会议评审的驻会监督工作。
通报指出,自2010年至2013年6月30日,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共受理投诉举报及建议468件,其中实名举报152件,占举报总数的32.5%,匿名举报316件,占举报总数的67.5%。经监督委员会认真研究,审议案例127件。据悉,被受理的468件投诉举报及建议占同期申请总数(60.7万)的0.077%,其中2010年共收到投诉举报及建议144件,占当年申请总数(11.9万)的0.12%;2011年共收到投诉举报及建议142件,占当年申请总数(15.4万)的0.09%;2012年共收到投诉举报及建议131件,占当年申请总数(17.7万)的0.07%;2013年截至6月30日共收到投诉举报及建议51件,占申请总数(15.7万)的0.032%。监督委员会审议的案例数(127)仅占同期申请总数(60.7万)的0.021%。
2010年至今已对5个依托单位提出了内部通报批评,责成2个依托单位加强管理;对105位当事人分别做出了通报批评、内部通报批评、书面警告等相应处理(其中10人受到通报批评,59人受到内部通报批评);对43个已批准的科学基金项目做出撤销项目的决定;3位被举报“杰青”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未获得资助;不端行为案例类型有弄虚作假38人次,论文重复发表15人次,抄袭剽窃17人次,造假、篡改数据6人次,其他7人次。
通报显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受理的科研不端行为主要分为:信息弄虚作假、重复发表、抄袭剽窃、伪造、篡改、违反评审规定等几种情况。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的阶段性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项目申请阶段。从统计数据来看,申请者在申请书工作基础和申请过程中发生的不端行为占科研不端行为的比例约为80%。 项目执行和结题过程中发生的不端行为占科研不端行为的比例约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