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素史克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异常变故,随着论文造假、垄断市场提高药价、高管权色交易等内幕不断浮出水面,这场旷日持久的整顿医疗行业黑手之战也揭示了某些医疗体制的弊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对此事进行了专门报道。
中央电视台对葛兰素史克事件的报道
但是,在某些西方媒体眼中,愈演愈烈的GSK事件似乎演变成了中国与国外大型垄断企业的政治斗争。GSK事件暴露的不仅仅是行业黑幕,还有此次事件折射下某些外媒的畸形心态。
英媒:护犊心切
“中共是想让外企搞清楚谁才是真正的老板吗?”英国《独立报》昨天用这种语气评论该国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公司在华行贿遭调查一事,似乎是想给事件拧出一种“犯法无罪”的荒唐逻辑。《独立报》将GSK在中国遭受调查这一事件描述成英国本土企业被中国狭隘的民族主义、保护主义所排斥。并声称GSK不会是中国政府瞄准镜中的唯一一个。
英国《卫报》以“北京加紧对外资企业控制”这样扭曲的题目规避GSK扰乱市场、破坏行业规则的恶劣行径,反咬中国政府对GSK事件的查处是国人对外企的霸权控制主义。
《金融时报》称,中国的管理者们正变得越来越强硬,他们对企业腐败的强硬调查恰恰契合他们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频繁炫耀肌肉的形象。
英国媒体可笑又拙劣的评价,带着强烈自私的本土保护色彩,无论中国政府下定多大的决心整顿行业不正之风、坚决反腐败到底,在英媒眼中都变成了国内对外来企业的镇压与控制,揪住中国拥有完美腐败条件的医疗产业这个特殊背景不放,誓死捍卫本国公司的尊严。
法媒:客观中立
法国《费加罗报》称,即使中国有维护本土企业之嫌,跨国公司也必须考虑一个问题,什么才是公司的最高利益,是适应不良作风图一时之利,还是坚持捍卫公司和品牌的声誉。
法国媒体因为没有牵涉在这条纷繁复杂的利益线条里,因而作为旁观者能够摆明立场,以客观公正的角度看待事件本身。
日媒:冷嘲热讽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报道,中国启动医疗改革的漫长征程中央电视台最近报道公安部开始调查葛兰素史克公司,这在中国药物市场掀起了阵阵波澜。并称大型外国医药公司在中国药物市场的“淘金”活动就要结束了。
央视:绝不姑息
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表示,有好多人说,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入乡随俗,在中国就必须商业贿赂,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在2004年的时候,它在意大利就向4700名医生以及相关的人员、药剂师来进行这种商业贿赂,为的是多开它这种处方的药。因此中国的法律扬起这种法律的利剑,我想很多的外企也应该明白一点,在中国一定要按法律来行事,一旦你得病了,没关系,中国的法律也会给你开药,但是更重要的是,应该保证你自己的肌体是健康的。
另外央视白岩松也发表了一段精彩评论,一语道破GSK贿赂门:(1)GSK不合规,请问有关部门,谁是合规的,倘若整个行业不合规,责任在谁?倘若各行各业都不合规,责任在谁?(2)为什么医疗、医药总是各大媒体勇于报道揭黑的地方,这个行业最黑吗?我想不是,这个行业其实还算来得干净,我想主要就是牵涉面有限,捅到天也就是卫生系统的,不像铁路,建筑等这个牵涉面和深度就太大了,媒体你敢吗?(3)把正规的都赶尽杀绝,把医生逼上绝路,老百姓能得到什么?中国的医疗谁来推动和发展?(4)有关部门和媒体不遗余力地丑化医生和相关行业,这是医疗之殇,制药之殇,也是全民之殇,更是体制之殇!
纵观整个事件,利益链条上的每一个受益者,都是将这些利益稼诸于高额药价基础之上,最大的受害者是无法负担高额医疗费用的百姓。即便今天GSK的“中国淘金之梦”破碎,真正施行健全的医改政策仍旧任重道远。
附:网友精彩评论
烧开水的湖:生产康奈克和芬必得的葛兰素史克被查,外国药企在中国行贿、受贿的不法勾当曝光。为什么药企,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喜欢选择用医药代表开路,贿赂医院和医生呢?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多数患者在医院看病时,只能选择尊听医嘱,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专业的壁垒导致了医患双方在信息上的巨大不对称,消费者很难像购买别的东西那样货比三家。药厂只要搞定了医院和医生,便占领了这家医院的市场。这样的情况产生的危害性就是原本应该根据病情开药的医生最终会选择根据回扣的多少来开药。药厂和医生的赚得荷包满满,但是患者却没有得到最有效的治疗和基本的尊重,这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为什么这些外国药企到了中国会如此不守规矩?
长期以来,国内的医院强调公益性,不能盈利,医生的收入比较事业单位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卫生事业强调公益性不仅没有错误,而且应该长期坚持,但是医生和医院的其他工作人员也是人,也要养家糊口,他们的利益也应该得到保证。管制价格和市场价值之间巨大的落差导致的结果便是“以药养医”这个医院和药厂博弈的产儿。而这个逻辑一旦形成,不管是国内还是外国药企,只要不遵守这个游戏规则,便会被排除出局。
面对这样的局面,抓一两家行贿的药企不是根本之策,打破价格管制、开放准入管制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jiemomm:药品定价并非企业自由制定,药厂营销也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药价高不能单纯责怪药厂,它是一个市场经济链。大企业医药研发成本(包括化学合成、生物测试、药理毒理评价、临床研究和注册等新药研发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生产的成本(含技术成本、原料成本、包装成本、销售成本、物流成本),此外流通环节产生的额外费用,例如医药公司、医院招标,难道国家没有收取药品利润的增值税,营业税,以及所得税?说小小的葛兰素推高药价?倒不如说政府和机关以及国企央企垄断行业推高了整个社会成本。
明月刀光寒:行贿者岂止葛兰素史克(GSK)一家,在中国目前的医药环境下,不行贿就无法生存,没有一家医药公司敢说在临床业务方面不行贿的。医院双向垄断,对患者有垄断权必须用他开出的药品,对上游供货厂商有垄断权,你不给我回扣我就不采购你的产品。在这样的一个体制下,行贿者是弱势群体,你要想生存你必须向医院行贿。
我在医药行业从业二十多年,深谙其中之道。如果不对医院进行彻底改革,就不要对医药公司下手,既然100%的公司都在这么做,那么就应该以大多数的认可为正常。
当行贿和受贿成为一种普遍状态的情况下,建议刑法上行贿者不入罪,这样能有效打击受贿腐败分子,试想如果行贿和受贿同样罪责,那么他们就变成一条绳的蚂蚱了,就容易形成攻守同盟,不利于反腐。在反腐形势严峻之下,并且贿赂行为是有受贿一方来主导的情况下,强烈建议,行贿者不入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