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来北京通过实施《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金融激励试点方案及工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金融激励试点方案》),推行试点解决生物产业企业融资难问题,综合效应目前已经不断显现,银企对接仍需不断完善。
融资难成为生物产业发展瓶颈
2013年初,国务院下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生物产业细分为七个重点领域: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产业、生物能源产业、生物环保产业以及生物服务产业。
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高回报等特点。记者日前从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获悉,前些年,北京生物医药行业虽保持近20%的年均增长率,但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目前仅占北京工业总产值的3%。2008年北京市医药企业贷款总额为9.3亿元,在全市总贷款额中占比不足万分之五。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支持难已经成为制约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这也是整个生物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0年9月,我国将生物产业确定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2011年,生物产业实现总产值约2万亿元。2013年初,国务院出台的《规划》明确,到2015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把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生物产业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一样,将加速发展,成为今后拉动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然而作为一项技术产业,生物产业属于高技术领域,具有风险高、投入大的特点,有关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以及公司的后续发展,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这个产业要想在接下来的时间段快速发展,实现成为支柱产业的宏伟目标,必须克服发展中遇到的一些瓶颈问题,金融支持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生物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风险投资的介入。众多投资者已经开始关注这一产业。作为被赋予“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这一特殊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产业有望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目前我国多数生物技术企业还属于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融资困难,政府相关部门应给予大力度的财政、税收、信贷支持,帮助企业摆脱困境。
多部门推进银行与企业对接 贷款额迅猛增加
2010年以来,随着生物产业被确定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北京市抓住这次机会,率先探索解决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融资难题,创新金融推动模式,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等单位共同推出了《金融激励试点方案》。
按照《金融激励试点方案》中“先行先试”的原则,通过设立科技专项支持资金,引导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中介机构为北京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着力营造有利于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投融资环境。
2010年4月份以来,北京市参与《金融激励试点方案》的银行数量不断增加,贷款数量和单笔贷款金额迅速增长,一批优秀的生物医药企业得到各家银行的竞相支持。到2011年,共有工商银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中关村科技担保等17家商业银行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参与试点工作,共为172家生物医药企业发放贷款61亿元,其中,信用贷款34.5亿元。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综合示范效应不断显现。
2012年,《金融激励试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加大了试点金融机构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支持力度,工商银行、北京银行等11家试点商业银行全年为90余家北京生物医药企业发放贷款42.6亿元,贷款额较方案启动前(2009年9.6亿元)增长达四倍,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长近30%。
据统计,在《金融激励试点方案》的持续推动下,2010-2012年三年累计贷款总额突破100亿元,先后支持生物医药企业260余家。同时,“北京医药板块”上市企业增加到21家,其中创业板上市企业已达7家,居全国第二位。
三年来,一批生物产业的重点项目得到了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其中同仁堂集团、天坛生物、双鹤药业、万东医疗、紫竹药业、纳通医疗、康辰医药等21家生物医药企业累计获得贷款45.1亿元。
融资难题有效缓解 银企对接仍需不断完善
2010年4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以下简称“G20工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选择,聚焦企业,规模发展”,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从“小散弱”向“高聚强”的战略转变和跨越发展。一期工程实现产业规模从2009年390亿元发展到2012年1000亿元,二期工程目标将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向支柱型产业迈进。
据权威数据统计,北京市医药产业规模2012年已突破1000亿元,成为北京新增千亿级规模产业。针对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型小微企业融资难上加难的问题,2012年《金融激励试点方案》积极调整,加大了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补贴权重并设立小微企业直接贷款奖励,推动了浦发银行、交通银行等试点机构积极探索“投担贷一体化”金融创新服务,为65家生物医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187笔,总额近10亿元,同比增长近70%,小微企业平均贷款额达到302万元,有效缓解了融资难题。
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银企对接模式仍要不断扩大和完善。北京市把“服务生物医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列为重点工作,围绕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瓶颈,与各区县、产业相关部门联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培育,共同营造和完善支撑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官员透露,预计“十二五”末,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将增至1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0%以上,“G20”企业从50家增长到70家。作为市政府重点工作之一,“G20工程”二期工程现已启动。今后三年,北京市每年将投入不低于5亿元支持生物医药领域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及产业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