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药企竞相争夺中国丙肝市场主导地位

2013-01-21 17:52 · lobu

中国的丙肝患者人群规模大,对于罗氏、吉利德科学、AbbVie等跨国药企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遇。这些跨国药企正在争相开发一种全口服药的治疗方案,竞相争夺中国丙肝市场主导地位。

在中国,丙型肝炎是一个日趋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这对于药品生产商而言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遇。罗氏(Roche)、吉利德科学(Gilead Sciences Inc.)、AbbVie Inc.等跨国药企正在争相开发一种全口服药的治疗方案,以取代目前常用的干扰素注射治疗。

美国药品及医疗保健品市场调研公司Decision Resources称,鉴于中国的丙肝患者人群规模较大,政府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也在扩大,高价HCV治疗药物也有望报销,因此预计中国的HCV市场价值将从2010年的1.37亿美元增至2015年的2.47亿美元。

据Decision Resources估计,截至去年,大约3.4%(超过4,500万)的中国人感染了丙肝病毒。

Decision Resources 的分析师Jing Wu在接受《亚洲制药新闻》(PharmAsia News)的采访时说:“鉴于感染者人数多以及该病预后较差的性质,HCV可谓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一大公共卫生挑战。与美国和欧盟市场相比,中国的HCV感染者人数最多,HCV的患病率也最高。”

已经就中国丙肝市场撰写了多份调研报告的Wu指出,在中国,大部分HCV患者感染的都是基因型1b,这也是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最常见的基因型。在美国,大部分HCV患者感染的是基因型1a;而在英国,大部分患者感染的是基因型3。相比基因型2和3,基因型1治疗起来更困难。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显示,大约5~20%的HCV慢性感染者会出现肝硬化,1~5%最终死于肝硬化或者肝癌。HCV是25%的肝癌患者的潜在病因。

Wu指出,目前在中国,HCV的标准治疗方案是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peg-IFN-α/利巴韦林),但传统药物干扰素α (IFN-α)也被大量使用,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干扰素可提高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而利巴韦林可抑制病毒的复制。

Wu说:“我们估计中国大约只有40%的接受了治疗的HCV患者使用的是peg-IFN-α,其中大部分都居住在城市。”

据Decision Resources估计,在中国的4,500万丙肝感染者中大约只有11.3万人接受了药物治疗,这是因为该病的症状较为隐匿,对于病毒载量低也没有出现肝损伤的患者,医生往往倾向于推迟治疗时间。

HCV市场领导者

为了占领这个日渐扩大的HCV市场,跨国药企正在争相开发更有效的新型口服药以取代干扰素,毕竟干扰素会产生一些严重的副作用,比如贫血、抑郁和流感样症状,而且每周注射一次的治疗方案也很难坚持。多家药品生产商都在研制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药物组成的全口服治疗方案。目前领先的是吉利德和AbbVie公司。

吉利德公司正在研制的是核苷酸聚合酶抑制剂sofosbuvir (曾用名GS-7977),该药是吉利德斥资110亿美元收购Pharmasset Inc.后获得的。2012年11月,位于加州福斯特城的吉利德公司报告称,在III期POSITRON试验中,78%的基因型2或3慢性HCV患者在完成了每日一次sofosbuvir加利巴韦林的治疗后12周,体内检测不到HCV-RNA(核糖核酸)水平。

吉利德首席科学官Norbert Bischofberger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些患者要么既往接受以干扰素为主的治疗后疗效不佳(符合事先定义的标准)、要么不适合接受干扰素治疗或者对干扰素不耐受。”

Bischofberger表示,还有3项III期临床试验尚未得出结果,公司计划在2013年中之前提交该药的首个上市申请,申请sofosbuvir加利巴韦林的全口服治疗方案用于基因型2或3从未接受过治疗、接受过治疗以及干扰素不耐受的患者,并且申请sofosbuvir加利巴韦林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用于从未接受过治疗的基因型1、4、5和6 HCV患者。结合吉利德开发的NS5A抑制剂GS-5885的联合治疗方案计划将在2014年提交申请,比公司最初预计的时间有所提前("Gilead Phase III Program For Two-Drug HCV Combo On Faster Pace Than Expected" — "The Pink Sheet" DAILY, Jan. 7, 2013 10:56 PM GMT)。

与此同时,于1月1日从母公司雅培(Abbott Laboratories Inc.)拆分出来的AbbVie也在继续研制由3种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药物组成的、不含干扰素的、加或者不加利巴韦林的治疗方案,适用于从未接受过治疗或者接受过治疗的基因型1非肝硬化性HCV患者。

经试验药物加利巴韦林治疗后12周,大约97.5%的从未接受过治疗的基因型1患者以及93.3%的先前无应答患者获得了持续病毒学应答。AbbVie公司表示,关于这3种药物——ABT-450/r (蛋白酶抑制剂和利托那韦)、ABT-267 (NS5A 抑制剂)和ABT-333 (非核苷聚合酶抑制剂)的III期临床试验将在29个国家招募2,000例患者。

紧跟吉利德联合治疗方案的步伐,AbbVie公司计划在2014年中提交该联合用药方案的美国上市申请,在2015年提交欧盟上市申请。

专门针对亚洲患者的药物遭遇挫折

并非所有丙肝治疗药物的研发都很顺利。2012年8月,百时美-施贵宝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 Co.)就遭遇了一次很大的失败,自愿终止了针对基因型1b丙肝的核苷聚合酶抑制剂(BMS-986094)的研发计划,该药是百时美-施贵宝公司斥资250万美元收购Inhibitex Inc.后获得的。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之所以做出这一决定,是因为临床试验中有9例患者因不良事件住院,其中1例在出现心衰后死亡。公司原本希望这种针对基因型1b的新药能为公司赢得亚洲市场的优势,率先进入这个以基因型1b为主的市场("The HCV Race: Gilead Plowing Ahead With ‘7977; Bristol Eyes First-To-Market Opportunity With All-Oral Combo In Asia" — PharmAsia News, Feb. 17, 2012 8:00 AM GMT)。

上个月,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Vertex Pharmaceuticals Inc.报告了有关其HCV药物Incivek (特拉匹韦)的坏消息。美国FDA于2011年5月批准该药上市,但现在要求Vertex在产品说明书中增加一个黑框警告,指出该药可能引起严重的甚至致命的皮肤反应。分析师们预计这一消息将会导致该药的销售额下滑("Incivek Black Box Creates Fallout Risk For Vertex, FDA On Rash-related Fatalities" — "The Pink Sheet" DAILY, Dec. 20, 2012 3:43 AM GMT)。

Vertex之前并未对外公开该药的相关数据,但在2012年12月19日发表的声明中,公司称:“在发现严重皮肤反应后仍继续接受Incivek联合治疗的患者中,逐渐加重的皮疹和全身性症状导致了致命性的严重皮肤反应。”

罗氏成为中国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与此同时,作为中国HCV市场的领军者,罗氏公司十分重视第二代HCV蛋白酶抑制剂danoprevir与市场地位已经确立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派罗欣)的联合治疗方案的开发,该方案主要针对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罗氏将新兴市场视为danoprevir的唯一市场,因为就其他市场而言,该药在研发进度和差异化方面都落后于其他竞争品种("Emerging Markets 2012 First Half Earnings Roundup" — PharmAsia News, Aug. 14, 2012 6:23 PM GMT)。

由加拿大多伦多西区医院的Jordan Feld牵头开展的研究表明,49例基因型1a或1b患者在接受了danoprevir、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利巴韦林三药联合治疗方案后,治疗结束时应答率达到了94%。

不过,与使用这3种药物加核苷类似物聚合酶抑制剂mericitabine的患者相比,这些患者出现疾病复发的几率显著增加。停止治疗后12周,三药联合方案组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检测不到病毒水平)为56%,而四药联合方案组达到了86%。

Feld及其同事总共纳入了379例基因型1a或1b慢性HCV患者,这些患者对既往以干扰素为主的治疗部分应答或无应答。研究结果已于去年11月在波士顿召开的第63届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年会上公布。

Decision Resources分析师Wu指出,罗氏公司的策略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产品的定价。总的来说,由于大部分中国患者都无法承担高价的治疗药物,因此这些最新的HCV在研药物的中国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Wu说:“就中国市场而言,成本往往是限制新药推广的一个主要因素。如果danoprevir不但具有很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而且价格也比其他蛋白酶抑制剂低得多,那么对于中国的HCV患者将很有吸引力。”

Wu补充道,尚需有关danoprevir与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的长期疗效数据才能全面评估该药的商业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