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从《“十二五”医学科技发展规划》到《“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2011生物医药产业高起点开局,在政策的推动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技术创新,获得长足发展。生物医药企业重组步伐加快,掀起了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热潮。
生物医药产业在十二五规划下高起点前行
2011年,在调结构的大方向下,在医疗需求不断释放的刺激下,生物医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前者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生物体、细胞和分子,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特性,进而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技术体系;后者从工程学角度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整个人体系统多层次认识人体的结构、功能的生命现象,并研究用于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和装置等。
生物医药创新成果的转化研究较为复杂,周期长,风险高,政府、基金会、公益风险投资、VC/天使投资应该帮助创新转化,使之穿越“死亡峡谷”。
在生物医药创新的成果转化方面,中国存在的优势是病源充足、市场大且规模效益明显,挑战则是转化者是否愿意做长线项目,以及临床试验的规范及水准问题。
尽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但目前生物医药行业面临的各类问题也十分突出。当前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无论是在化学药、中药,还是在生物技术药、医疗器械领域,均缺乏首次创新、标准认证、投融资、成果转化的竞争优势,受到“内忧外患”双重夹击。
药物研发投入偏低、新药畸少,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切身之痛。过去60多年来,中国创制的获得全世界承认的新药只有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两种。“十一五”期间,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不到3%,重点药企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约为5%。虽然“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动员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金约为400亿元,但这样的投入水平仍远远不够。
作为未来几年的热点行业,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也跟着风生水起。在北京举行的生物技术投资峰会上,银行、担保公司、风投企业以及生物企业的多位资深人士就如何开展生物医药领域的专业风险投资进行了深入探讨。
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施毅分析认为,由于医疗健康领域的“水”很深,成功的投资者要有非常深的专业背景。目前有很多基金转入PE、VC领域,但是具有医疗领域背景的真正基金不多,国内可能只有五六家。
科技部发布《“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表示将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技术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推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快速崛起。
《规划》指出,至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整体布局将基本形成,力争推动生物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生物技术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生物产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
由国家发改委主导起草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到2015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有望达到1000亿美元规模,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产值达到2000亿元。
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生物产业大会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产业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十二五”规划起草小组组长王昌林介绍说,未来五年,生物医药的发展将主要强调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等创新型药物品种。“力争到2015年,百强新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销售总收入的50%,到2020年,5家企业进入世界医药百强。”
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表示,未来5年,全球药品销售将保持3%-6%的增速,预计2015年达1.1万亿美元,生物技术药物的销售收入有望连续保持15%以上的增速,未来将是全部药品销售收入增速的2倍以上。他预计2015年,中国生物医药市场有望达到1000亿美元。
宋瑞霖介绍,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生物技术药物上市销售,另有400多个品种可能完成临床研究投放市场,在2010年世界前20位的畅销药物中,生物技术药物占到7种。他预计到2020年,全球生物技术药物将占全部药品销售收入比重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到2015年,中国生物医药市场有望达到10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