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开荤源于两对锋利的犬齿

2011-12-29 16:00 · Kayter

曾经转换食谱而得以在与其他广食性动物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大熊猫,现在,只能用偶尔咬人抓鸡发发“熊”威这种无奈的方法告诉我们,它们也曾有过野性的过去,它们的牙齿,仍然还是锋利的。

安装在四川平武县老河沟林区的红外线相机于2011年11月9日晚11时许至次日凌晨5时,拍摄到野生大熊猫将一具牛羚的尸体啃食的几乎一点不剩。平日里印象憨态可掬的熊猫还会吃肉?其实,熊猫吃肉并非罕见。

吃竹子的大熊猫大家见多了,要是哪天看见它开次荤,简直比让老虎吃草还难得。其实野生老虎也经常吃点儿草,所以,大熊猫开荤也并不罕见。这不5月2日,武汉动物园的大熊猫“希望”就把隔壁翻墙进来的孔雀——好歹也是鸡形目的,算是大公鸡一只——给活捉了。

武汉动物园的大熊猫咬住蓝孔雀的脖子将其杀死

世界自然基金会知道了这个事儿可能会有点小不爽,毕竟大熊猫是他们的标志。WWF在对大熊猫的介绍中这样写道:“这是一种平和的,吃竹子的动物”。

其实,要搞清楚熊猫为什么吃鸡,首先要搞清大熊猫的身世,而这得从它的牙齿说起。牙齿,是动物分类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最爱,因为他们发现,不同食性的哺乳动物,牙齿的形态和数目差异很大,而同种类动物的牙齿又很相似。更妙的是,牙齿坚固无比,是最容易保存下来的化石标本,这给研究动物演化发展提供了很便利的材料。

大熊猫有两对锋利的犬齿,正是这两对“短刀”曾经多次把试图与之近距离卖萌的游客咬伤。而在四川和陕西,也经常有野生大熊猫袭击家畜家禽的报道。 那这锋利的短刀是不是哺乳动物中的杀手——食肉目动物的标志呢?大熊猫拥有典型的裂齿,属于食肉目是毋庸置疑的。

现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头骨模型

那么大熊猫是怎样变成食肉目中罕有的素食者的呢?其实,动物的食性是经常充满弹性的。大熊猫的所属的熊科动物和亲戚浣熊科动物都有庞杂的食谱,虽然它们都生着一口标准的“肉食牙”,在动物性食物缺乏和其他食物来源充足的时候,这些胖嘟嘟的家伙会毫不犹豫转换食谱,所以我们会看到掰玉米的熊瞎子(亚洲黑熊 Ursus thibetanus)和在城市垃圾箱里讨生活的浣熊。

面临这双重压力,始熊猫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变得更加强悍,要么寻找新的生存之道。后者是一条“捷径”,因为无论地球的哪个角落,食谱庞杂的广食性动物都是“全能战士”,广食性动物碰在一起,将会展开全面的竞争。而转换菜单,就可以避免这种竞争。

100万年前,秦岭和云贵高原都隆起了,这阻挡了来自西北寒冷的风,同时这一时期,全球气温也变得温暖起来。森林再度向北延伸,大熊猫的祖先又得到了充足的生活空间。这时小种大熊猫已经被一种体形比现存大熊猫更大的巴氏大熊猫 Ailuropoda baconi代替。

好景不长,一万年前,又一次小规模的冰期到来,巴氏大熊猫重新退回南方山岭遮蔽的温暖峡谷之中。更不幸的是,这一时期,人类繁荣起来。 人类是地球上出现过的最广食性的动物之一,上至飞禽走兽,下至树皮草根,人类无一不食。此时巴氏大熊猫已经演化成现今的大熊猫,而且体形开始变小,这往往是物种衰落的先兆。温顺的大熊猫和北方的猛犸象以及新西兰的恐鸟一样,这些本已走向衰落的物种在人类弓箭陷阱和镰刀耕犁的逼迫下,要么灭绝,要么即将灭绝。

曾经转换食谱而得以在与其他广食性动物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大熊猫,现在,只能用偶尔咬人抓鸡发发“熊”威这种无奈的方法告诉我们,它们也曾有过野性的过去,它们的牙齿,仍然还是锋利的。

关键词: